下雨天,坐公交车上班,又有了胡思乱想的机会。
有时骑自行车上班,老是思想开小差,就会发生一些有惊无险的插曲。公交车就好一些,只要司机不开小差,虽然司机也会开小差,毕竟有一车人的命交在他手上,总比我要专心一点吧。他们把开车这个职业说成是吃尖刀米饭,想想也是,就象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就算你有最高的技术,也难免有失足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人生。
当然我坐在公交车上,脑子里想的并不是这个,是《大明王朝》的电视剧,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想到那个搞笑的《春运帝国》,然后是“车站王朝”,车站在普通人的心里,只是个买票上车、到站下车的地方,比如我说在车站上班,人家就会说卖票的?要是我是个男的,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开车的。然而,在这个车站王朝里却有着庞大而惊人的后勤机构,他们既不卖票也不开车,或者说有好大部分人已经脱离了一线,在车站的历史变革中,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昨天中午刚刚想说严嵩父子在民间的演义故事,晚上看《大明王朝》,那个湖南台的新闻主播就在那里说: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相对真实),文学形象(创作过的),民间形象(传说中的)。这样说来,《万历十五年》就是历史的一种,《大明王朝》是文学(包括影视)的一种,那车站的历史为什么不能象万历十五年的写法一样来记录一下呢?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交通志》?
万历十五年,刀锋1937,都只是一个年份的时间,却有着一个时代的记录和影子。那车站的历史应该以哪个年份为中心点呢?
我源源不断的思绪到这里就停止了,因为车到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