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为什么说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
我的回答是:所有关于“心理量”的测量都必然是间接的,因为心理量没有实在的存在形式和直接的表现方式,它只能是依照某些假设的关系下,通过间接方式来测量。“差别阈限法”是基于韦伯定律中的“最小可觉差”概念而界定了一个感觉量的单位,即感觉量增加一个可以觉察到的量,就是增加了一个单位的量。很显然,在不同刺激强度下,心理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应刺激的增加量是不一样的。讲“差别阈限法是间接方法”给予我们的知识量是比较少的,或者说,教材中就不必出现这一句话,倒不如说,“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时测量心理量的相对方法”。
我在《应用实验心理学》(第159~160页)中是这样介绍差别阈限法和费希纳定律的:
差别阈限法,即在某种强度上测量其差别阈限,然后以原来的刺激强度加上一个差别阈限的值作为标准刺激再求差别阈限;依此类推,就可以制订一个等距量表,在这个等距量表上,刺激增加一个差别阈限,感觉量就增加一个可觉差,费希纳就是采用差别阈限方法来研究刺激量与心理量的函数关系的,并借此得到了有名的对数定律。
费希纳认为,差别阈限(ΔI)引起感觉量增加一个可觉差量(JND),因此JND可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费希纳使用差别阈限作为刺激测量单位、最小可觉差作为感觉量的测量单位,对阈上刺激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对这些实验结果进行归纳与推导,得到了刺激量与心理量的对数关系定律:随着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刺激引起的心理量则以算术级数增加,即刺激引起的心理量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对数定律的表达式为:
S=k×logR
其中:S代表心理量,R代表刺激量,k为常数。
这一函数关系反映在二维直线坐标系中就是一个抛物形的对数关系曲线,反映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则为一条直线,如图4-7所示,其中的a线是二维直线坐标系中的曲线、b线为半对数坐标系中的直线,二者显示的都是对数函数关系。
费希纳的研究继承了韦伯的研究成果,他的对数定律可由韦伯定律推导而来,所以费希纳定律也称为费希纳-韦伯定律(Fechner-Weber’s
Law)。该定律有两个假设前提:首先,假定在一种特定的感觉范畴内,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比的韦伯分数是一常数;其次,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最小可觉差在心理强度上是相等的,即它是一个心理量的度量单位。
费希纳定律得到后来大量研究的证实,被看作是一种经典的心理物理学定律。但是,也有研究认为,费希纳定律只在中等刺激强度的变化范围内才能成立,在强刺激条件下就不成立了。所以,费希纳定律也得到许多批评,特别是史蒂文斯认为刺激量与心理量之间不是对数关系,而是幂函数关系,这就是有名的史蒂文斯定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