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与日常生活 |
该领域研究也在形成一个概念系统或概念群,如“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工效学”和“人因工程学”、“人因学”等。如果简单归纳一下,这六个概念明显属于三组同义词:前两个术语限定了较为狭窄的研究范围,强调了“工程”与“工业”,多取“工程心理学”;中间两个术语强调了生产线或工具产品的“操作工效”,多取“人类工效学”;最后两个术语强调了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多取“人因工程学”。下面,就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
(一)工程心理学的界定
朱祖祥教授新近给“工程心理学”所下的定义是:“工程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与工程技术交叉的学科。它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工程技术、制造和使用中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1]在进一步的论述中,他认为工程心理学就是为了研究如何使工程技术产品与使用者的身、心行为特点相适应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这样的学科,在美国曾经被叫做“应用实验心理学”(Applie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被称为“人类工程学”、“人素工程学”。目前,还有不同学科介入的研究者,对该学科的称谓也不一样,如:“人机工程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等。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三方面:(1)研究人、机器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设计出能与人满意匹配的机器、工具,以提高工具使用的效率,提高投资效益;(2)研究机器操作中人的因素,尽可能避免事故发生中的“人为错误”,提高工场的安全性(简称“工安”),防止事故和保障安全,特别是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历史上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多数都是“人为错误”造成的,如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北部的车诺比核电厂4号核子反应炉爆炸事故,经历4年的调查后,将当时因被认为负有错误操作责任的有关人员释放,因为这些操作人员本来就不具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在故障处理中出错是无法避免的。有研究者认为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操作程序的设计者没有很好的认识到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所以,现代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操作者的知识水平,并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容错性”;(3)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这需要研究与人的身心健康、舒适感有关的因素,如劳动强度、负荷、噪音、照明、振动、温度和湿度等等。
(二)人类工效学的界定
人类工效学是应用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研究个人受到他所使用的工具、机器及其它装备、具体环境的影响,借以帮助人们更容易、更有效、更舒适和更安全地进行工作。人类工效学这一术语创始于1949年,用以表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与工程学的物理学相交叉的一个领域。人类工效学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它还包括一系列子学科,如管理工效学、人机工效学、环境与安全工效学、认知工效学、交通工效学、工效学标准化以及人类工效学应用等方面。
与工程心理学相比,人类工效学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它超出了工程设计领域,但核心还在工程设计,即在工程设计中追求更好的“工效”。
(三)人因工程学的界定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管理学以及各种工程学知识与方法相结合,探讨人、工作和生活彼此关系的新领域,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如何设计一个最适合人的生活及工作的新环境。欧美各国,大都将人因工程学归于工业工程研究的范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可以在工业化,以及公众生活品质的提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本质上说,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标在于“以物就人”和“如何以物就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快速改善,公众对各种商品的审美需求、对商品使用的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明显,为此必须做专门的研究,即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比如,目前全球化的办公自动化发展很快,以亿计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在计算机的终端机前工作,终端机在办公室的重要性及需求,将仅次于电话。以往,人们对终端机的研究,注意焦点集中在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方面。事实上,尚有许多重要因素被忽视,而这些因素往往对办公效率产生很大影响,如键盘、荧幕大小、角度、坐椅和工作台的高度,以及舒适的程度、荧幕颜色、光度和字体大小、分辨率等。简言之,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须考虑以下因素:
(1)坐椅的高度、靠背、脚垫、手垫是否合适?
(2)终端机的荧幕角度、光度、对比、颜色是否合乎人类视觉要求(以视觉不易疲倦及减少错误为标准)?
(3)键盘的角度、字键排列顺序、距离、大小、表面摩擦力的大小都须考虑;
(4)所有设计都要以在一定范围内能调整为原则,以适应个体差异;
(5)外在环境,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的情形、噪音、工作压力也须注意。
以上要考虑的设计必须以人因为基础,着眼点在于配合人的体型设计出最舒适的办公环境,尤其是自动化的办公场所,而这就需要对人类体型进行测量和研究。就目前来看,中国人因工程学的研究资料并不丰富,有许多工程设计依赖于外国人的人因资料,但外国人在体形方面又往往与我们中国人很不相同。不难推断,我们正在使用的许多产品和工具不适合于中国人的人因的程度是严重的,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人因资料体系,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人因工程学研究体系。
很明显,上述三个概念几乎是同一的,因为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内容方面基本一致,只不过强调的重点稍有不同。这种强调重点方面的细微差异又随着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共识而更加不明显,不同研究者使用着不同的术语,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个人的习惯不同而已。如果我们强调,现代工业生产或工程设计必须是基于人因的考虑,那当然取“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最为贴切了。
前一篇:人因工程学. 引言
后一篇:语言是思维的必要因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