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至死

标签:
情感网络生活找回自我 |
分类: 夜半碎片 |
现在设想的老年生活,应该是住在某个小山村里,每天晒太阳捉虱子。养着一条狗,我去哪里它就跟去哪里。老头子可能去公园里溜鸟去了,或者正在跟跳舞的老太太瞎扯蛋。没事,只要有网络,网在人在,至少我还有微信,还有微博,有那么没见过面的网友。
不过,估计那时候微信里只能晒白发了和假牙了。微博?除非是继续愤青吐槽,不然谁愿意关注一个老太太混乱的私生活呀。
唉,如果没有了网络,这人生该有多空虚无聊呀。当生活里没有可以晒的东西,真的活着没有意思了耶。要不怎么叫刷存在感呢。就像突然停了电,断了网,整个人就废了一样,六神无主,坐立不安,失魂落魄……
已经是习惯性的,每天打开电脑,先登录QQ,打开微博,点击QQ跳出来的资讯版,然后才是倒水泡茶。一下子打开十几二十个网页,重要新闻,广东新闻,时尚、娱乐……有意思的再转发一下腾讯微博,好玩的还要再剪切几个QQ群分享,很快,午饭时间要到了哦。
中午吃完饭如果不溜湾逛KKMALL万象城,就直接回来继续看微博,翻个几页,如果当天有什么热点话题再追着看一阵。眼睛困了,趴一下。顺便开一下微信看好朋友们又有什么新鲜秀。
通常,下午我的电脑都不给力,也许是信息容量太大直接衰歇了,网页经常打不开,微博也不能全部刷新,评论不了也转发不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干活,偶尔再刷新一下,勉强可以看到刚刚更新的……
所以,如果当天碰到什么好玩的话题,下班回来还得打开电脑,继续追看。2012年,追过不加V,反裤衩阵地,邹浩川,花总,留几手,我的采访对象是极品,有的看完140字还要看下去的评论,当然还有出于工作需要翻看要采访的明星的微博博客天涯……
真想难以想象,没有了网络,我这一年得有多少空白呀。
而除去了网络,我的生活好像也没剩下什么了。
那个郁闷症自杀的小女孩,我花了一天一夜翻完她的微博。虽然看得只有叹惜,还是不忍想象,如果哪一天我不在的,我的QQ、博客、微博,是不是就被注销了?还是继续留着可以让我的亲人想起来的偶尔缅怀一下?
如果帐号都注销了,是不是我活过的证明都没了?
只有那些闲话才能证明我存在过耶。虽然网上吐槽的,基本上吐完就忘了,可生活中我说过的做过的也没有存在脑海中记忆里呀,我现在甚至连一个电话号码都记不住,这边看着号码,扭头再拔电话或者发短信,肯定有记错的。说出去谁相信我高考的时候数学曾经是县里文科生里最高分呀。
现在,有价值没价值的东西都存在电脑里,因为人脑不管用了。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现在的电脑肯定比人脑聪明,不然我们就不会什么事问百度,网络没有答案的地方就是知识的边界了吧?
真悲惨,我需要我的电脑给我放歌放电脑聊天看网页,离了它我干什么都没劲。但它不见得需要我,除了插电有网络线。
网络是一个无穷大的黑洞,每天在吸取我们的注意力,那些跳出来的广告,邮箱里的垃圾广告,微博里的通知、关注提示,早就埋伏在那里,等着我们去点击,关注或者关掉,不管有用没用,它们都会找上门来,你装360也没用,因为360也会有提示,下个文件要问,装个软件要问,不请自来,你想不搭理它们都不行。仿佛他们才是网络的主人,我们则是他们的猎物。最烦的是网络慢的时候了,找个资料等半天。或者翻了半天徒劳无劳,累得想吐。
不管是新媒体还是叫自媒体,它存在的初衷就是吸取更多的人关注,关注就是生产力——所有制造出来的广告、软文、媒体,其实都是为了广告的目的存在的,媒体只是广告的载体。
作为媒体人的悲哀是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也逃脱不了,媒体必须是有广告才能赢利,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内容就是让了人们看到广告,推广销售各种产品,我们是广告的制造者,传播者,也是承受者。
从艺术的角度看,很多东西设计、研发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
但从本质上看,更多的时候,很多东西并不是生命必须的,只是商业需要,市场需要。
市场在制造需求,不管是哪些什么购物节还是奢侈品或者各种新鲜玩意。
动感地带在鼓动拇指一族,大家都来发短信。
QQ是免费聊的,但里面还有更多新鲜好玩的游戏和虚拟商品哦。
网游,以前玩游戏说是益智,开发智商,现在是为了开发装备市场吧?
博客,微博,微信——嗯,不知道运营商到底有没有赚到钱,反正越来越多的投入其中,大家都在晒生活,晒观点,评论,转发,还有不要脸的皮皮时光机不停地刷屏——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关注对象和内容,但又有多少官V或大号不是在有意无意地利用大家的关注植入广告?当然,这么说的时候我并没有脱得干净说我自己没这么干嘛,不然你以为我真的闲着无聊转发某些官V的内容呀,有的是兴趣关注,有的是跟风呐喊,有的随波逐流,有的是人情关系……
嗯,我想大家评论或转发某个热点话题的时候,不但是为了表明态度,其实还有另一种快感吧?我们没有投票权,一直被代表,但网络上我们可以点同意或不同意哦。
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是我们切身相关的,甚至关注的那些人,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关注至多是满足一下窥探欲,并不见得就提升了我们的品味,也不见得就给精神带来了多少营养。
当然了,我才不会像那些脑残,非黑即白,说到不好就喊“有种你不上网呀!”
NM,我才不要退回二十世纪不用电脑不上网呢。
所以,还是尽量克制吧,其实这微博上除了有时候你特别想分享想@的几个好朋友,很多人真的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关注也不代表关爱或关心,随时都可以取消关注或拉黑,这样的关系比一夜情还脆弱,所以不要当真哈,网络社交而已。这不,很多时候看到好玩的我更多是转发腾讯微博了,因为没什么人关注,对于我来说只是存个网址方便以后查看而已。再说,不还有微信嘛——也有不少是工作需要加的朋友,但我真不想让私生活没有交接点的人关注我在朋友圈里发各种的照片和情绪化的呓语呀,还好有限制关注这个功能,不然我得浪费多少浪量呀。
http://s15/mw690/49b50f39gd4d18b9d5b0e&690
《网络至死》这本书,昨晚到现在才读完的,罗湖图书馆还是偶尔能借到好书的。德国一个作家写的哲学散文,讲的是网络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过度损耗,记忆力严重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度扼杀,人类正在被网络的海量信息吞噬,人脑正在异化为一个操作鼠标的机器……
读的时候脑细胞一度活跃,当然中途也不断走神分心去做了很多事,就像里面描述的各种症状。
最后打开电脑要记录一下读后感的时候,就只剩下这些残羹冷菜了,不好意思啦各位,又浪费你的时间了。
赶紧该干嘛干嘛去吧,还是多读纸质书好。我去找个电影打发一下睡觉前的这段时间了,晚安!
附一下《网络至死》的目录:
为什么我们要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我的大脑已经落伍了
全新的大脑
思考机器变形记
为什么医生束手无策?
数字泰勒主义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多地去适应机器?
我们是如何忘记飞翔的艺术的?
短时记忆的混乱
多任务处理是对身体的损害
电脑认识我们
电脑不会讲故事
我们想和它们一样
电脑一生中最大的失望
人在数学中的变形
”肢解”和“烹煮”人类的方法
当人类不再思考
数字达尔文主义
当电脑开启,人脑便停止转动了吗?
工具如何改变着它的发明者
属于温和而有用的统治者的时代
我们该如何重新控制自己的思想?
让人丧失意志力的香味
关于疲惫与自我耗竭的科学
对于意料之外的事物,我们是盲目的
逆时针方向实验
时尚、潮流、泡沫与狂热
什么都不是的偶然
教育的未来
玻璃球游戏
PS:邱袁炜翻译得真好,读起来很顺畅,句子也很美。特别喜欢“散逸”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