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中国文字书法史

(2009-04-07 22:38:58)
标签:

文化

分类: 理想空间

甲骨文错综复杂,大小不一,字体匀称,对称稳定。净化了的线条美。所谓“文”,即字形线条运动的姿态。刘锷辑有《铁云藏龟》。

 

金文是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汉字,也称钟鼎文,成文叫铭文。一般先用毛笔写好,再刻在模子上用青铜浇铸。铸刻的阴文称“款”,阳文称“识”。西周中晚期的金文变笔法方整为圆匀,结体紧密、平正、稳定,章法有序,或注重于骨力,或注重于典雅。代表作有《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等。金文后世认为是大篆,也有称为“籀文”,是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

中国书法艺术从大篆开始,比甲骨文更趋向于抽象的形式美,由象形进化到线条与结构的灵活性与概括性,以线条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构的结体自如、布局完满为书写原则。

金文艺术的极致,或严厉而刚劲,或外柔而内刚,给人以圆浑沉健的美感。从甲骨文到金文,基本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线条造型的规律。

 

《石豉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书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笔画由浑厚变为纤丽,装饰意味加重,出现了蝌蚪文、鸟书、悬针书等。“陈仓十碣”。遒朴有逸气,结构方正匀称,端庄凝重,摆脱了金文的匠气,追求线条的盘曲逶迤而又均匀对称。

 

古隶。《云梦睡虎地秦简》。隶变体。

 

秦篆。比大篆更抽象化、线条化,冷峻、威严,刻板、严谨。强调平衡、对称的结构造型,线条细密光滑,注重空间美的书风。体现的是一种沉静的美、周正的美。束缚个性发展。符号化。《峄山刻石》(前209年)略嫌纤弱;《会稽刻石》(前210年);《泰山刻石》(前219年),又称《封泰山碑》,书法圆润宛遒,严谨工整,但过于严肃;《琅琊刻石》,较前者用笔活泼,婉转圆通,结构上密下疏,给人以动感。

 

汉篆的两条线索——遗存古风,以汉代特有的洒脱风格流传下来,《张迁碑》用篆法而字体用方,用悬针体,显现出一种怪诞风格;在变篆的过程中,以草篆的形态与古隶汇合,对篆书删繁就简,变长为方,变连为断,渐渐地衍变为汉隶,《帛书老子乙本》书写强调波磔(捺笔),笔画粗细、疏密对比强烈,章法错落、疏朗均衡,渐开汉隶风气。

 

汉隶在东汉趋于成熟,结构简约,字形扁平,多方折,笔画有波磔,体势向左右伸展,必要时有雁尾装饰,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势。书写时产生无穷的变化,如结体的长短、松紧、开合、俯仰、向背,笔势的方圆、正侧、轻重、起伏、肥瘦、疾涩等。

《石门颂》(公元148年),法瘦劲恣肆,雄健舒和,又天真烂漫,趣味盎然,素有隶中草书之称;《乙瑛碑》(153年)端庄之中有跌宕顿挫之致,用笔方圆结合,波尾常现大跳,雄浑古朴,情文流畅;《张景残碑》(159年)布白纵横成列,结构平正,且有变化,是对隶法成熟期的作品;《史晨前后碑》(168-169年)东汉晚期的隶书规范定型期的作品,结构意度皆备,笔致古厚,为庙堂之品,然失去了早期的自然神韵;《曹全碑》(公元185年)汉碑中秀雅书风的代表,神情气爽,俊雅风流,如行云流水,风神逸宕;《张迁碑》(186年)笔力方劲雄厚,大巧若拙,坚实浑朴。曹和张代表了汉隶风格的两极,前者将规范向优美方向引进,为了表达这种优美,特地为长笔画加波挑;后者则将规范引向了壮美一路,为了表达这种气势,有意压缩间架笔画的波挑。前者有意将笔法趋向草化,而后者则有返璞归真之意。

 

章草,“章”有条理、法则之意,章草书体较为严谨而厚重。章草还隶意,结构简约,横画、捺画、右钩乃保持雁尾,字取横势,字与字不相连。杜度书风高渺古逸,人称“圣字”;崔瑗笔意灵变生动,人称“草贤”。张芝“今草”,“一笔书”者,人称“草圣”,有《冠军帖》;皇象,三国吴时书家,点画简约、凝重,有《急就章》、《文武帖》。

 

行书,汉隶的简捷书写,至晋代大兴,是楷书形成之前通行的一种“俗体”,具有灵活奔放的特点。楷书源于汉而盛于唐,改变了隶书的笔势,点画规范,起收分明,应规入矩。三国吴《谷朗碑》为最早碑刻,然隶意仍很浓重。东汉后期钟繇之书字形较扁,笔画易方为圆,有大小、斜正、开合的变化,有后人摹写的《还示帖》、《宣示贴》、《力命表》、《荐季直表》等,楷书之中微合隶意,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浩瀚大气。唐张怀瑾《书断》谓其书“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一人而已”,后人称其为“真书之父”,彪炳千秋。

 

陆机(261-303),西晋吴郡(江苏苏州)/华亭(上海淞江),其书代表了三国孙吴士大夫阶层的风格,著有《文赋》。陆机《平复帖》,被誉为“天下第一法帖”,因其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贴墨迹。此帖非行非草,而字奇幻不可卒读,已含有今草的笔意,然风格古朴,毫无绮丽夸饰的书风,秃笔枯锋,简约而韵致古拙,字体结构内敛深藏,散脱随意。

 

晋人尚韵,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晋王氏家族王羲之、子王献之、侄王珣被称为晋书三王。魏晋书画从“形神兼备”到“离形神似”,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华美与质朴相结合。

王羲之(307-365)晋琅琊临沂(山东费县),后世称“书圣”,书法以纵长的体势冲击扁平的隶意,笔致偏重骨力,又从拙朴中产生姿媚,淳古之风犹在,独秀之美飘逸,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行书千字文》、《姨母贴》、《初月帖》、《上虞帖》、《豹奴帖》、《十七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兰亭序》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欹侧、辑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王献之(344-386)的草书,笔势连贯,宏逸流畅,一气呵成,所谓“一笔书”者。其书法是气势开张的“破体”,善中侧锋并用,笔力向外扩张,奔放飘逸,恣肆酣畅,极具开阔、雍容的气势。行草《鸭头丸帖》间架、运笔、结体都有新意,结构欹侧倚斜,笔势连贯流畅,多取侧笔、枯湿交替的线条,似乎在抒泄回肠荡气的情绪,然而又显得自如、舒畅。较之其父更洒脱自由。还有《送梨帖》、《地黄汤帖》、《中秋帖》、《二十九日帖》等。

王珣的《伯远帖》,有一种纯真的晋“韵”,线条松散,用笔削劲挺拔,时出尖锋,书势微向左倾斜,似酒酣醉颜之态。

 

魏碑,从汉隶中转化而来,是一种非隶非楷的过渡之中的书体,其意趣,其魅力,全在于伸缩自如的变化之中,顿笔出锋,见棱见角,大起大落,善于变化。章法喜用大小错综,计白当黑,疏能走马,密不通风。由于方便的笔势,力足气满,疏处不显其疏;又由于刀刻笔势经岁月的侵蚀而显得神秘莫测,弥漫着鲜活的生动意趣。《龙门十二品》不加修饰的结构,代表着一种纯粹的山野气息,在刀劈斧削之中开创了北魏书法方笔的阳刚之气。《张猛龙碑》和《张黑女碑》(又名《张玄墓志》,531年)结构险俊生奇,前者展示一种既非平稳又非静止的运动空间,后者以线条的曲折对结构间架作灵活的调节,都以线条的有节奏运动出其不意地创造出一种结构的美。《石门铭》方笔瘦硬通神,笔画开张,跌宕生姿,翩翩欲仙,似作仙人奇想。

 

隋碑,有继续南朝楷书的,笔势圆润而柔婉;有变北朝隶书而参合南朝楷法的,笔势方正而瘦硬。《龙藏寺碑》(586年)合南北书法于一体,用笔方正中含圆润之意,劲秀而有骨力,被称为“隋碑第一”。

 

智书。智永,名法极,王羲之第七世孙,山阴(浙江绍兴)僧人,人称“永禅师”,擅长真、草。墨迹有《真草千字文》、行书《归田赋》。

 

初唐四杰欧、虞、褚、薛。

欧阳询(557-641)。真书在王氏书法中隔入北碑的峭拔,严谨之中隐含险绝森严之势,字形瘦长,险绝中求平正,方圆互用又棱角分明。“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较智永书更具风神。其《九成宫醴泉铭》(632)、《化度寺碑》、《温彦博碑》被称为唐楷的最高典范。《九成宫醴泉铭》以楷法的正规包容北碑的纵横放逸,以整齐的结构美吸收北碑的线条美,法方笔圆,结构清和秀润。

虞世南(558-638),受智永亲授,笔致圆润遵逸,外柔内刚,呈现出一种雍容静穆的风格。“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君子书,内秀。《孔子庙堂碑》(628)整篇气势连贯,外柔内刚,整饬有法,无一字不精神,笔致俊朗圆腴,结体修长而静美。

褚遂良(596-658)取隋碑的峻整风格和南朝的古雅之风,参会性情气质,形成明丽、清远、古雅的书风。有“字里生金,行间玉润”的称誉。融欧书、虞书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构较方,比欧虞舒展,晚年笔势丰艳流动,变化多姿。“秀颖”。《雁塔圣教序》方圆兼施,刚柔相济,将浸润前人、二王笔意,熔铸在挥洒自如的笔触中,浸透着风韵天成的节奏感。

薛稷(649-713),用笔纤瘦,结字疏通。《信行禅师碑》瘦劲妍媚,流美飞扬,下开宋徽宗“瘦金体”之先河。

孙过庭《书谱》(687)书风浓润圆熟,婀娜刚健,双绝并茂。

 

行书。李邕,“书中仙手”,在真书、行书之间,似欹反正而舒,遒劲舒放而生。“其行书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岳麓寺碑》劲正端雅;《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如秋鹰如云。

 

草书。“颠张醉素。”

张旭狂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尽情发挥,笔势恣意放纵,线条厚实饱满,连绵回绕,跌宕多姿。传《古诗四帖》、《肚痛帖》。《肚痛帖》纵逸飞动,莫可穷测验,劲健富于变化,激情充溢而不失矩度。

怀素(725-785)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真出之于钟繇,草出之于二张(张芝、张旭)。”以草书名,乘兴运笔,如骤雨旋风,多变化而有法度。线条瘦劲凝炼,圆转如神,“藏真妙于瘦。”晚年渐趋平淡雅致。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等。

 

楷书。雄强浑厚。

颜真卿(709-785),人称“颜鲁公”。楷书雄秀端庄,天骨开张,结字方形,且方中见圆,雄旨茂密。用笔浑厚强劲,精力内含,善用藏峰、中锋。“颜筋”,以篆隶入楷,蚕头燕尾,富有立体感和不凡气势,宜作大字,大气磅礴,多力丰筋,具有盛唐气派。《颜家庙碑》、《郭家庙碑》、《颜勤礼碑》、《多宝塔碑》、《大字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行书有《争座位帖》、《悲哀将军诗帖》、《祭侄文稿》(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778-865),“柳少师”,出于颜,变内蕴为外棱。书风清劲挺拔,俊秀深厚。纠正了习颜体者过分流形式而失之肥俗、缺乏神采的流弊。其书体变王右军法,得颜真卿之神理,化筋为骨,化媚为健,以气骨执晚唐书坛之牛耳。有《金刚经》、《李晟碑》、《高元裕碑》等。《玄秘塔碑》豪爽中透露秀朗之气;《神策将军碑》峻挺浑厚、神完气足。其行书字体意态豪雄,气势遒迈,有《蒙诏帖》。

 

“五代衰陋之气”。李唐后主李煜,喜用颤笔,笔势如寒流松霜竹,人称“金错刀”;徐铉,好李斯小篆,字体呈正方形。

杨凝式(873-954),陕西华阴人,“杨少师”。曾佯狂自晦,自称“杨风子”,以狂放肆意表现愤世嫉的心态。行、草作品多为闲适之作,形成真率适意的书风,开宋代书法先河。有《神仙起居注》、《韭花帖》、《夏势帖》、《步虚词》,字字隽丽,笔笔秀拔,运笔若行若藏如龙腾云间,神理超然,唯其独得王羲之《兰亭》遗韵。《韭花帖》书迹俊秀,端庄又潇洒,法度严谨,笔力内藏,通篇跌宕奇丽,妙不可言。

 

宋四家——苏轼神色最壮;黄庭坚瘦硬通神;米芾纵横变化;蔡襄中正不倚。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以“真意”、“天趣”为高,注重“本心而发”。

苏轼(1036-1101)体格创新,前承唐风,后启宋元。融颜真卿“丰肥”、李邕“豪劲”、杨凝式“纵逸”、柳公权“雄健”,化入二王“风姿妩媚”、北碑汉碑“古拙宽博”,集各家之长,出自然洒脱天趣,取代“清瘦”风范,开创“刚健婀娜、丰腴圆润”的“苏体”。“多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浩然听笔之所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坡公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黄州寒食诗帖》(1082)随意命笔。《前赤壁赋》、《洞庭春色、中山松醑二赋卷》、《答谢民师论文帖》、《新岁展庆帖》等。

黄庭坚(1045-1105),自号山谷道人,江西诗派诗宗。新奇,以势取胜,于欹侧中出峻拔奇险之势,突破晋唐楷书方正停匀的外形,结字长笔纵逸而中宫敛结,放宕之中流露韵趣。“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以韵为主”,“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草书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体势纵横开阖,奇姿危态百出,笔力劲而畅,并渗入篆意。狂草以真、行用笔,化入草书,用笔圆转飞动,气势连贯,奇诡谲诡,多断笔和点子。草书代表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行书代表有《华严疏》、《惟清道人帖》等;行楷书《松风阁》落笔奇伟,风韵尤胜。

米芾(1051-1107),世称“米南宫”。“刷字”——“本出飞白运帚之义,意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笔,挥霍迅疾,中含枯润,有天成之妙,右军法也。”运笔劲健,迅速率意,挥洒自然。沉着痛快,筋中藏骨;“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用笔以势得神,有跌宕磊落的风姿,神骏纵横的气势。“超逸入神”。有《苕溪诗》、《蜀素帖》,字多倚斜,于险劲中求平夷,变化有致,天真率然。晚年书更奔放不羁,下笔痛快,《拜中岳命帖》笔法清劲流宕。《虹县诗》、《多景楼诗》、《吴江舟中诗》均是行书大字,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中多飞白,筋骨雄毅,变化无穷。

蔡襄(1012-1067),北宋名臣。苏轼评其“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勒字”。书意晋唐,恪守法度,神气为佳,讲究古意,形神兼备,创造了温婉闲雅的书风,矫正宋初卑弱书风。墨迹有《诗札册》,即《十札卷》。其中楷书规整,行书近楷也近草,草书而圆转飞动。又有《纡问帖》、《自书诗卷》。

欧阳修崇尚内劲之美,小楷、行楷亦大有可观。“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传世有《灼艾帖》、《家谱序》、《集古录跨尾》。

赵佶,“瘦金书”。轻落重收,筋骨转折,用硬毫书写,四面开张,中宫内收,亦具夸张的字形结构之美。传世有《闰中秋月诗》、《跋李白上阳台帖》、《夏日诗》等。

 

 

记性不好,只能用读书时的笨办法,一边读一边摘写笔录了,不过连写字也不顺手了。一边打字一边记,再发到空间里存档,一举多得,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