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画山水 |
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市场,该卖画就卖画,该创新就创新,我认识的郭雅玉安守着全然一个职业画家的本分。
毕竟是皇城根长大琉璃厂钻出来的,对艺术与市场的认识清醒得近乎冷漠,但又不见得拒斥。所以,在他这里,市场画和创作画是绝然分开的。他可以一面画着黄山应付画商,一面为着青绿长城焦头烂额食不下咽牙根上火。
乙酉年的一大半时间,他都酝酿着意象空间的突破,摸索苦求着新的表现技法。电话里,他是那样的焦虑不安,为着新的构思激动,又为找不到合适的表现方式而烦躁。而我只能是劝说他先降降温,放一边凉快凉快一阵子说不定闪光一现灵感突然就冒出来了。
终于,在南方凉风乍起的丙戌初秋,他兴冲冲地来打来了电话,说:画出来了!
我也由衷地为他兴奋了一阵。紧接着,生计繁忙,各顾各的,他说好了年头给我寄张画“尝尝鲜”,却因为上门讨画者众一直未能践诺。直到丁亥年的三月,我面前才展开了几幅盈生动的风光山水画。
郭老师是我乙酉年到美术杂志工作时最早认识的画家之一,经常电话沟通交流。有一句说不得不说:北京人不是一般的能侃!话匣子一开,混凝土都堵不住,除非电话费没了。不过,我也算是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教益,很多都是常识性的东东。
85’美术新潮那会儿跟着疯狂一把之后回归沉寂寻找自己的路。他不孤独,但对比其他热热闹闹的“黄宾虹法式”、“张大千模式”,或者处于“独尊名门为正宗,不似我辈皆歪门邪道”的风潮之中,投入不为“文人”称颂的青绿写实山水绝对是一种艰涩的选择。
郭老师自有自己的想法:唐青绿山水与王维的水墨山水本是两条路子。因文人画的滥殇致使中国画在写实和用色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以至于形成了传统审美习惯的极大偏见,重墨轻色,重写意轻写实,重笔墨轻自然,乃至于任何一幅山水画都看不出地域特征随便黄山、泰山、长白山都可以往画上题。如果说水墨山水在宋元时代已经达到巅峰,那么后代者还沉迷其中不思其变可说是一种滞怠懒惰而徒劳无义的。
而他个人的追求意向,就是要用新的技巧方法去表现新的山水面貌——重塑国画山水的另一面貌,亦可说是还山水以本来面目。
有西画描摹写实的基础,又有国画笔墨的修养,郭雅玉的风光山水画呈现的动人气象不是传统的标准所能够规范解读的。传统水墨宣纸的中国画材质上表现出来的油画风景抑或水彩风光的光影流动,草木灿然,烟霭弥漫,如梦如幻,如入仙境。(文/李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