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午后粤剧牡丹亭

(2006-09-01 16:40:12)
分类: 山语野调

一刹那间,才发现,粤剧,如此之美妙。离开中学之后,所有的音乐磁带都留给了“高徒”,偶尔哼哼“劳燕分飞”、“禅院钟声”,全然忘了背景与腔调:(这里捡回来的,还是白衣时代的随笔小札——

 

 

  中午,同学们都睡了。听着评书《鹿鼎记》字正腔圆韵浓气足,很是激动,觉也睡不成了。半小时的节目结束,意犹未尽。调试着,竟有一个“粤剧大舞台”正在开播。
  香港味很重的节目主持人,正简评节目主要内容。那腔那调又熟又热又软又腻的可真像包了豆纱的糍粑,拿上手来粘粘乎乎不舒服,欲又诱于香甜的陷舍之不得。要播放的是香港某剧团演唱的《牡丹亭》。之前已经播放了几段,正是柳梦梅“认亲”的时候。刹一开始,锣鼓喧闹,反夺了剧情的声势。杜太爷、走仆、柳梦梅的音势听得含含糊糊的,扭扭捏捏的不干不净。一字一顿,若是没有锣鼓丝竹的喧哗,会韵味更佳。比如粤菜,新鲜奇异,可烹调出来总逃不开调料的夸张,东挑西拣,不知吃的是菜是配料?
  开场白的热闹,这也许也是一种文化特征,很有广东人的风格——不论红白喜事,都大张旗鼓一番,以示其气派。
  旦角出场了。娇娇滴滴,尽极鬼媚之态,并无虚假做作之感;只觉得是半夜猫叫,惊得人心惊气虚,竟不知这音是否用气腔唱出?而饰演老太爷的,似乎是小孩儿玩耍,故作老气横秋状,实有声无魄,空空如膨胀的气馕。倒是饰老仆的,俏皮灵动得可爱,似乎想见其滑稽貌。男主角柳梦梅,想是为了婉转斯文意,是一个老妇人唱的,带着渣渍腔调。
  丝竹乐又尖又高,欲要刺破午后躁热的沉闷。锣,像把不住气的乡下大叹,在大街上大声吆喝一阵,以为是山里隔着山谷对唱,被车喧人闹挤推着,掩不住的困倦和撕哑。而梆子,如深苍木屐,让久候的人寻声追迹,心撩耳急。
  剧情一转,老太爷状告新科状元柳梦梅到殿前御下。对堂公审的当儿,若非拿腔拿调,可真像聊天侃地一般的巷语村言,亲切得很。想来,这粤剧是清朝商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青楼妓院中,品酒尝珍看美人唱戏——高潮部分,凄凄切切两人对唱“柳艺奇缘”——最后是“金殿团圆”。有气有韵,有景有致;配乐轻幽轻寒,动人至深,感人至情。颤颤悠悠如踏石过江一般,在又滑又湿又摇的石块颤颤惊惊地试探着踯躅着。过去了,对岸站着,回望着小情人身后怨艾地叹息着,让人心痛却又伸手不得。惊叹中,总算顺顺当当的无差无错地到了身边了。怨不得天赐此缘——浑厚的阳刚之气,轻吐蜜语之音;娇柔鬼身,清唱幽怨之辞。这说唱,竟比吹拉弹唱的器乐更扣人心弦。鬼媚之气,幽幽然,如一股仙气,徐徐散漫——无怪乎成其为粤剧名段了。
  唱辞押韵,铿然成声,唱念说白极具功夫。像大手笔画中的曲线,曲曲折折袅袅娜娜的出人意料的流畅舒放着。莫道不悄魂,人比黄花瘦呀。
  最后,以轻快的一段“公主刁蛮附马娇”的唱腔结束。
  冲过凉吃过晚饭,傍晚时分,骑车到西乡塘转了一圈,地摊也问音像店也问,都没有粤剧的磁带。甚至,还有的愣了一会儿,经旁边有人提醒:“依依呀呀唱的那些古戏呀。”连连摇头,没有没有。有的,话没落地,就断口否绝,那样子好像警察查问有否窝藏毒品时的应激反应。而一位常向我推荐古筝琵琶之类器乐的小姐姐,神情竟不是她进货不周全,是我问得不该。
  看来,只有周末到朝阳广场趁大爷大妈们的热闹了。热炒热卖,新鲜实惠,南宁口音的念唱,更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亲切撩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