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含糊的《色戒》,聪明的李安

(2007-11-07 04:27:39)
标签:

艺术赏析

           含糊的《色戒》,聪明的李安    
     我没有看张爱玲《色戒》原小说,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存在先入为主的概念。
     尽管看到的是已经被大量删节的版本,但是还可以从中看到李安无处不在的聪明和机智。他的举重若轻的叙述,他的不动声色的表现力,他对演员的控制和对影片节奏的把握,以及李安那种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善意,贯穿和浸透了这部作品。它不让你流泪,却让你难过。它不让你伤感,却让你失落。
    一个叫王佳芝的女学生,因为爱上了一个爱国青年邙裕民而加入了暗杀团。而这个他爱的人最后却派她去色诱当汉奸的易先生。王佳芝在和易先生的交往中,在床弟之间假戏真做,动了真情。故事的残酷之处在于:一个她爱的人把她置身于绝境,一个爱她的人却是她必须要除掉的人……这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被李安讲述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李安的聪明,表现在他对故事的讲述是经常故意含糊的。他把想要表达的含意,深埋在看似无关的情节推进中。他没有刻意的道德评判,他把评判的责任掷给了观众,同时又把自己很高明地藏在了银幕后面。李安对故事女主人公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悯。王佳芝这个人物的很多层面表现出了她的被动性。她的身不由已,被情所困和无可奈何。其实做为一个女孩子,尽管受到爱国主义激情的冲撞,但是如果没有她深爱着的邝裕民,她会去充当一个冷血杀手吗?我们在影片中不经意地感觉到她在观看爱情电影时的泪如泉涌;她被家人冷落时的孤独无奈。这些貌似不经意的交待,刻画了她痛苦绝望的心理路程。
    王佳芝的悲剧在于,从一开始她就被所爱的人当成了鱼饵,浸饱在恐怖,孤独和绝望的冷水中。她在精神上实际是一个被遗弃的人。而在这种情况下,她与易先生天长日久的鱼水之欢,必然要激发起她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欲望。在某种意义上,她和易先生都是精神上的孤独者。身为卖国者的易先生天天处于被暗杀的阴影中,敏感多疑,孤独绝望。情场上,他们同在天涯沦落,共享鱼水之欢,仿佛同生共死,两人在精神上是相依为命的。王佳芝最后被易先生打动,绝不会是那一颗价值不菲的钻石,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相互依赖和情感意义上的兔死狐悲,她在最后时刻生命中人性的部分被瞬间激活,使她在恍忽中放走了易先生。而这一下,又恰恰断送了她自已。本应不近刀兵的美丽女人,最后又被亲手放走的易先生匆匆送上断头台。生于情,死于情。王佳芝最后跪在刑场上的时候,她的貌似麻木淡定的表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而无奈的解脱呢。
    抛弃了政治立场,邝裕民和易先生同样都是罪人。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王佳芝推到了悬崖的边缘。只不过李安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雷区。他的不败法宝是:不评判,不明确,不强调,仿佛小说创作中的所谓零度写作。当然,邝裕民是爱国者,易先生是汉奸。对于邝裕民,李安当然更愿意以一个爱国青年的形象来正面描述他。但在人性的层面上,邝裕民和易先生同样都是面目可憎。当然了,在那种极端状态下,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人性的筹码是卑微的。在生死面前,在国难面前,人性又是何等脆弱与轻贱。李安展现了这一切,但他又什么都没说。他的成熟在于他不强调这些,他把想要表达的东西深深地藏在了故事的背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可以理解为是李安的一种机智或者狡猾,也可以理解为是他的悲悯和善良。因为他是个有情怀的人。
    至于里面被删掉的床戏,使里面人物的情感转变显得有些突兀。好在中国人在性方面都有足够的想象力,只好烦由诸位靠意念去添补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的民族能够承受八年抗战,三年内乱,也能承受无数的灾荒饥饿,却好像一直承受不了女人的大腿。不说了,再说扯远了。
    汤唯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好的导演总是能够调教演员。但王力宏是例外的,碰到这样的人,李安也拿他没办法,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洗得白白净净的生瓜蛋子。
    回过头来再说李安,他在电影中很多细部的刻意含糊其实也是为了回避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这些貌似不清楚的东西,恰恰是作品中令人回味最深的地方。就好比最后邝裕民在刑场注视王佳芝的目光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重含义。至于是什么,李安不告诉你。其实那目光表达的含义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李安告诉你这是一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受害者,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被人性罪恶所侵犯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