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传》守住正剧的旗帜

2015年过去了,传说中的两大猛兽并未显现出负作用,一剧两星没有促成市场竞争的恶化, IP大开发也没有造成原创的萎靡,一批基于IP打造的精品剧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值得鼓掌的则是两部正剧《芈月传》和《琅琊榜》。史诗级的叙事和制作,精良的细节,大气的风格,更重要的是给当下网络快餐文化冲击下的年轻观众,重新培养起了看正剧的习惯,这份意义放到若干年后再看,也许不逊于当年的《三国演义》《雍正王朝》或《走向共和》,这是后话,他年再来验证。
《芈月传》一早就被曲解了,从《甄嬛传》开始,太多人就因为宫斗这个题材,把它归类到流行快餐的类别里,忽略了郑晓龙苦心维持的正剧根基,到了《芈月传》,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尽管片方早早就表明这是一部历史传奇,多数观众还是早早架起小板凳等着看粉黛三千互灌毒酒和老醋的戏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剧集从一播出就显示了气韵悠长的气质,人物在历史的时空逆流而上,渐渐成长,渐渐的清晰和饱满起来,无论幕后的制作还是台前的表演,都是功力毕现。
这是剧集开播初期被争议的焦点,有人是来看狗血的,有人是来喝鸡酒的,甚至是想品咖啡饮燕窝的,你却端出一碗陈年老酒,当然不满意,这也是当下网络时代的一个特质,任何一种文化作品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知名度越高,争议也就越烈。后来事实证明,争议基本都停留在给《芈月传》定性的争论上,不满意的观众只是恨不遂心愿,觉得你把芈月拍成甄嬛多好,对于质量和可看性,全都没话说,该看还是看得热火朝天,收视率和网络播放说明了一切。
芈月和甄嬛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历史的改编,甄嬛是架空的大清朝,九子夺嫡加后宫乱斗,演的全是女人世界那点事儿,视点比较狭窄,芈月的故事不同,演的是比江山美人视野更大的家国离乱,她处于一个长河的激流河段,军事、政治、文化、思想的爆发期,也是秦国一统江山的拐点,她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对整个战国大格局的影响举足轻重,于是,她的成长与历史的进程相互碰撞,形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传奇美学。
《芈月传》以扎实有力的戏剧性,笔触细致的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然后再其中书写一部人物的史诗,芈月家族与大秦的缘分,芈月的爱与恨,青春年华与宫纬恩怨,一幕幕娓娓道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描写,轻易就破解了网络思维与正剧思维之间的融阂。
当故事一开始,芈月随芈姝作为政治筹码远嫁秦国,她与历史就写到了一起,无论与黄歇、文王、义渠王三场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是在政治风云和伦理漩涡中坚守人格,直至成长为霸气王后的历程,都写得入木三分。而难得的是这其中的情节,都符合历史脉络,包括秦国的壮大过程,张仪因和氏璧被鞭打、管子的政治主张、张仪合纵连横之说,以及诗词文化的运用,处处都演绎出了历史质感,这种质感不仅体现于故事,也体现于服饰、道具的考虑,记得去年看大电影《刺客聂隐娘》,很多好事者去考证唐朝器皿,每一物都有出处,《芈月传》也是如此,大到兵器桌案,木具布料,小到桌上的青铜灯、托盘漆器,人物佩戴的金玉配饰,都可验证,因此可以说它不仅是历史剧,也是考古剧。
看也看了,赞也赞了,弹也弹了,收官在即,是时候该思考一下《芈月传》能留下些什么?这对IP奔腾,泥沙俱下,乱相丛生的国产剧创作,比讨论剧集本身的品质和卖相更有意义。若说创作模式和市场导向的示范作用,《芈月传》没什么可复制性,郑晓龙的制作水准和个人品牌号召力,《甄嬛传》给打下的强大群众基础,观众的期待值,可以说是十年难遇一次,就算四大名著重拍一遍也莫过如此了,这个IP需要多种硬件配置和不确定因素来培养,不是随便买个IP就能做到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了,所谓旗帜,也就是榜样,标杆,方向,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虚,其实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当下影视圈最稀缺的正气。《芈月传》展示了正剧的力量,证明了不必急功近利,不必俯下身段迎合,依然可以拍出口碑收视都成功的作品,而且是可以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