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不老的偶像派

标签:
娱乐 |
刘德华不断在银幕上寻求突破,《阿虎》《瘦身男女》《大只佬》《墨攻》《门徒》《投名状》《新少林寺》,演尽人间的忏悔、痛苦、无助、背叛、贪婪、救赎……而即便在刻意减产的这几年,仍有《桃姐》《风暴》《盲探》等佳作不断涌现,无论全新的角色类型,还是以往的经典戏路,刘德华总能以全新的状态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而随着《我的特工爷爷》《黑社会3》《金鸡SSS》等影片的完成,更多精彩仍在上演。
刘德华出生在新界区大埔镇泰亨村,和很多后来成为农民或渔夫的的儿时伙伴相比,他是幸运的,不仅一出道就赶上了香港电影红遍东南亚的黄金时期,而且搭上了无线的造星快车。1978年加入无线电视的艺员训练班时,他还只是一个希望能以后靠编剧本混口吃饭的毛头小子,但在出色的外形和表演天斌却令其以甲级优异成绩毕业后成为香港无线电视台演员,漫漫星途正式启航。
1981年,他在明星荟萃的爱情片《彩云曲》中初显身手,次年在徐鞍华的新浪潮杰作《投奔怒海》中,让观众牢牢记住了和一个玩世不恭却有情有义的越南青年,也记住了一个日后闪耀香港影坛长达三十年的名字——刘德华,这个角色让他在影坛崭露头角的同时,也打下了一个让他日后穷其半生都难以完全抹去的偶像派烙印。次年,刘德华首度担纲主演的无线剧《猎鹰》热播,然后是屡创收视佳话的《神雕侠侣》《鹿鼎记》,顺理成章,刘德华成为了香港无线的头牌小生,与汤镇业、苗侨伟、梁朝伟、黄日华并称“无线五虎将”。
直到1985年,刘德华的工作重心从电视转入电影,接拍了大量的江湖片和追女片,凭着帅气逼人的外形和永不懈怠的打拼精神,成为红极一时的票房灵药。到了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产量缩水,此时正值刘德华事业高峰期,出于对于电影理想的坚持,刘德华接片格外小心谨慎,日渐成熟的刘德华已经没有当年的一时冲动,已经完成了一个从高产商业偶像明星逐渐向实力派的过度。不同风格迥异的电影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未曾与不能,不同的题材也时刻磨练着刘德华的演技,直到2000年才凭《暗战》首次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奖项,于其说是演技被认可,更多的是香港对刘德华拼斗精神的认可。
所谓偶像,不应该仅仅只是凭借着青春的肉体,姣好的面容,就蛊惑了万千少男少女,却又在时代的潮汐当中迅速凋零,如同那一现的昙花。只有历经了三十年演艺潮流的进化,却依旧如同高山仰止,且能自成一格,永不凋落的,正如刘德华之于华人娱乐圈,偶像已经不足以表彰他的功绩,他已然升华成为一种精神,不可复制,却永远激励着后生晚辈们。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刘德华的成功只是在适合的时间出现在适合的舞台上,恰如猫王诞生于50年代,披头士60年代从英伦红到美利坚,也只有90年代的香港演艺圈,巨星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便登场的繁华景象,才能诞生刘德华这样的业界神话。此话自然不假。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刘德华为首的“四大天王”正式宣告香港娱乐圈最辉煌的大幕开启。香港因其特殊的体制、敏感的位置和远达中港台、海外的影响力,处于全盛时期。刘德华恰逢其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个人的勤勉有加,在电影、音乐全方位的出击,站在香港娱乐业黄金十年的巅峰处,笑傲江湖。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德华的功成名就确实收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
但是假如仅此而已,刘德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九七回归之后,经历金融风暴打击后的香港娱乐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娱乐重心向内地转移,曾经高高在上的香港明星在一阵茫然之后,渐渐褪去了最初的光环,或渐渐淡出业界,或被一波又一波新人冲下神坛。唯有刘德华依旧傲立潮头,继续保持着稳定的产量和较高的曝光率,同时他更加强了对作品质量的监管。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刘德华完成了从一个简单的偶像派向实力偶像派进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