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未成熟

标签:
电影市场暑期档 |
这是一个火热的夏天,除了房地产,高温在每一个行业蔓延。世界杯给电视和彩票业带来的激情还未完全散尽,大银幕上又上演了一场五彩斑斓的百家争鸣,《分手大师》正面迎击《变形金刚4》的锋芒抢下6亿票房,紧随其后的《老男孩猛龙过江》也拿下4天过亿的好成绩,《小时代3》首映日过亿的成绩则再度验证了粉丝电影的无穷潜力,《京城81号》更让业内跌掉眼镜,2天砍下1.5亿票房轻松扫落所有惊悚片的票房纪录。
2014年暑期档的前半轮鏖战已然耀眼到让人眩晕,但是在数据的背后,却并非全是利好,无论国产片的质量水准,还是影院排片无序导致票房“一惊一乍”的行业弊端,都在揭示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还远未成熟。首先,在电影的创作层面,进入暑期档以来,除了《老男孩猛龙过江》,其它国产片的质量都让人难以恭维,《小时代3》追求极致的华丽,但这种是华丽是建立在7000件名牌服饰的购置或植入展示上,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骗局》等好莱坞影片根据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进行设计不是一回事。在故事方面,《小时代3》《分手大师》《京城81号》同样包装过度,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段落让人应接不暇,但缺乏值得回味的戏剧空间,特别是《分手大师》,在业内引发了强烈的批评,虽然有“代沟”作为挡箭牌,但还是不足以解释内容和情感的匮乏。
只有《老男孩猛龙过江》能展示青年一代电影人的锐气和追求,如果说数年前微电影《老男孩》能够成为文化现象凭着是80后的集体怀旧情结,那么今天的大电影版抒发的是一代人对现实的感悟,筷子兄弟潜心创作,在延续“老男孩”的怀旧魅力同时,还能不断进步,把商业类型片的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方面加以打磨,拍出流畅而强烈的节奏,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这才是新一代创作人与未来的接轨的正确方向。值得肯定的是,影片幕后推手柯利明在《致青春》之后,再次致力于“小人物主义”的制作方向,没有让肖央的个性与才华湮灭在商业的染缸里,这种理念相投的联手,促成了这部打动人心的作品。
可惜的是,《老男孩猛龙过江》的过硬品质并没有转化成相应的票房,相反,影片在显示了强劲市场号召力之后,卖座势头被《小时代3》拦腰斩断。《小时代3》的粉丝效应促成了首映周约47%的排片率,各大城市的电影院都呈现出一家独霸之势,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排片是有违理性的,影片没有体现出能够支撑超高排片率的潜质,首日过亿,第2天8000万,第3天6000万,第4天5000万,跳水式票房再度证明了粉丝电影难以持久。假设,所有院线都能理性排片,以30%左右的排片给《小时代3》开映,最终票房应该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类似的情况在《小时代》前两部上映时也曾出现,可惜教训并没有被汲取。可能是出于破纪录出成绩的心理,也可能是商业营销的幕后推动,部分影院和片方为了出一时风头,损害了其它电影的生存空间。
《小时代》式排片和票房跳水其实并非无法解决,在好莱坞也有例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这样的粉丝电影,北美院线处理的方式相对比较理性,基本上三成的比例,如果能持久卖座,可以灵活调整,这种方式不仅不会打消粉丝观众的积极性,反而会让影片保持市场活力,同时,影院上座率也更加均衡。在对待类似《华尔街之狼》《为奴十二年》以口碑取胜的电影,小范围放映后逐渐扩大规模和排场的做法,也让观众在影院的选择更多元,很多影片因此长达两个月以上的放映期,回收可观的票房。
中国的电影市场对北美市场这些成功、有效的经验却视而不见,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从未有影片能够保持一个月左右的放映空间,特别是对国产电影,这种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不仅是短视,而且近乎是自断后路,扼杀了大量好作品的生存机会。从100亿到200亿,中国电影市场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飞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这样的市场只能说是成型,还远远谈不上成熟,若没有科学、严谨的放映体系和法规,中国电影很可能像冒进的房地产一样,在拐点面前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