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妞到我家》移民电影新一章

标签:
洋妞到我家移民 |
2013年9月,旅行者1号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漫长旅行,正式飞出太阳系,这个消息在《后会无期》里面提到过,意义相当于人类历史的里程碑。
相信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领略到这种在宇宙尺度上“出走”的快感,但却可以在生活的层面上品尝“出走”的酸甜苦辣。这个礼拜,观众就可以在电影《洋妞到我家》中看到一位忙忙活活的家庭主妇,为了安排女儿的未来,实施移民大计,节衣缩食,处心积虑,把好好的中产日子过成了分裂的大人吃苦,小孩富养。作为国内第一部以商业片形式探讨家庭教育和移民问题的电影,《洋妞到我家》的表现是能够让人满意的,无论犀利揭开的中国家庭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还是对故事的趣味性,都可圈可点,加之徐帆等明星的表演真材实料,毫无浮华。
在人类没把地球变成“村”之前的历史上,出走和移民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当年秦始皇让徐福来带着五百童男童女远走海外,这是权势压逼下促生了逃命式的移民,后来国土被不断拓展,移民就成了老百姓躲避灾荒或战乱的最佳路径,远的不说,现代人的记忆已经连成了线:当年轰轰烈烈的知青下乡和闯关东、去深圳下海,以及眼下日益壮大的北漂大军。
时代在进步,在眼下国人同胞的心目中,移民早已不是简单的为了填饱肚子和繁衍后代,世界就在地球村,既然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空气比中国好,那干脆就花点钱移过去算了,先不管水土不服的问题,反正钱能摆平一切。在对待移民的态度上,中国人争强好胜和盲从性尽显无疑,不否认移民后生存环境和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但很多时候,移民要付出的代价往往会抵消掉收获。
移民到底好不好,是一个公说公有理或仁者见仁的命题,《洋妞到我家》中的皮皮一家,也没给出答案,外面的世界到底精不精彩,是一个甘苦自知的心境问题,没法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这恰恰也是是移民题材的魅力所在。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在华语流行文化领域,移民也一直是最精彩的主题之一,港片迷必看的张婉婷《秋天的童话》,陈可辛《甜蜜蜜》,严浩《似水流年》,关锦鹏《人在纽约》,许鞍华《客途秋恨》,陈果《榴莲飘飘》,王家卫《春光乍泄》,乐迷必听的达明一派《今天应该很高兴》,许冠杰《铁塔凌云》,陈百强《神仙也移民》,谢安琪《浮云》,经典数之不尽,无数人移民到香港,仿似一步迈进了天堂,而香港人又会梦想移民到重洋外的世界,这种自我与他者两个视角的碰撞,始终是香港人无法解开的心结。
这几年来,国内的影视作品中也开始广泛涉及到移民题材,像《中国合伙人》中演绎的第一代出国潮,《相爱十年》文化青年涌入刚刚开放的特区深圳,《树先生》的北方城市化迁徙,《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阜阳六百里》对上海,《北漂鱼》对北京,都对移民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探讨和涉及。
最新作品《洋妞到我家》围绕想移民的中国辣妈,和来到中国的哥伦比亚辣妞的文化冲突,展开了两种移民心态和文化理念的差别,其中的意味,或许正面临相近情况的“准移民”更加能够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