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妞到我家》移民不是育儿的必选

标签:
情感洋妞到我家徐帆 |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女主妇们对生活的诉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房子,车子,理财都算基本硬件,孩子的教育最重要,有无尽的目标要去实现,好学校必须的,钢琴小提琴美术这些高逼格的才艺一定有,再来几门外语,请个家庭外教才能让孩子跟上进度,为将来移民打基础,毕竟都是一个孩子,谁也不甘心让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特别是那些满怀浪漫又争强好胜的妈妈,更是迫切到一刻钟都忍不了,恨不得像发送火箭一样把孩子射到国外去,结果却往往是欲速更不达,做很多超出能力的努力,搞出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喜剧片《洋妞到我家》演绎的就是这样一个现代主妇的故事。徐帆饰演的奇葩老妈是一位还算不错的化妆师,原本可以和职员老公及可爱的女儿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可是为了扭转女儿的未来,一心实现移民的目标,竭尽全力让女儿过上公主式的富养生活。凭着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倒也经营得有滋有味,可是在哥伦比亚姑娘娜塔莉到来后,这个勉力经营的幸福之家立时变得乌龙百出。
娜塔莉快乐简单的人生哲学,与徐帆的远大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影片带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产生了大量幽默的情节,徐帆对自己和老公把牙膏皮挤破的抠门劲,却不让女儿坐地铁,水果只吃有机的,吃鱼是挑好刺的,在外吃饭只进四星以上的饭店,这样的育儿理念让人会心一笑之余,也会产生对现实的思考。
现实中,徐帆这样的中国式主妇大有人在,吃苦受累,忙碌半生,遇到所有的委屈和挫折都说是“为了孩子”,可是,这样就一定能把孩子送到国外,过上富贵的人生吗,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真的能获得幸福吗?
其实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解逻辑题,有钱,高等教育,移民,确实好,但人们最终的指标还是健康,快乐,幸福,若失去快乐,再多的物质也不过是徒然。就像影片中的几个孩子,生活在高压式的“富养”中,衣不会穿,饭不会吃,就连鱼骨头都不会吐,更别提出门再照顾自己了,这样的孩子怎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怎能拥有奋斗的自信。移民不是幸福的唯一出路,“富养”也不是育儿的康庄大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们的未来终须还要自己去创造。
《洋妞到我家》告诉我们,盲目的移民,或者力所不能及的移民,都不是好的选择,让一家人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感受快乐,才是妻子和丈夫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中国人有着优良的家庭为先的观念,也有勤劳、宽容的生存之道,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困难。
去年有部不错的华语片,《爸妈不在家》也是女佣影响孩子成长的故事,意境含蓄,观感舒适,《女用到我家》主题比较直白,但品质同样完整,徐帆,陈建斌的演技可圈可点,小演员和娜塔莉亦极有灵性,风格非常轻松,还有好多温馨感人段落,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