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笑傲江湖》"周春晚"助推喜剧复兴

(2014-05-20 17:27:58)
标签:

笑傲江湖

真人秀

喜剧

周春晚

娱乐

《笑傲江湖》"周春晚"助推喜剧复兴

 

东方卫视原创喜剧真人秀《笑傲江湖》目前已进入复赛阶段,18组选手过关斩将挤进复赛, 他们将分3组展开角逐,争夺仅有6个决赛名额,从第一期复赛的节目质量和内容、以及竞争激烈程度来看,都和黄金时期的春晚有惊人的相近之处,以至被业内人士称为开启了“周春晚”模式,号称“周周都有春晚看”。随之而来也有一些争议,例如入围选手表演节目普遍与初赛时的节目具有一定延续性,缺少创新和多面手,暴露出真人秀选拔与专业竞技之间的差距。

 

其实,《笑傲江湖》并没有因为选手们的自我重复而变得枯燥,相反,正是因为风格的延续,说明他们的创作进入成熟期,有了确定的表演风格和路线。可能在观众的印象里,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72般变化随心所欲才是演技高超,可是在真实的演艺圈,真正能够驾驭多样题材的明星几乎是没有的,无论台前的表演者,还是幕后的创作者,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有自己专属的风格标签,无论银幕上的卓别林、金凯瑞、徐峥、黄渤,还是舞台上的宋丹丹、陈佩斯、潘长江,他们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凝练提纯,才能把个人的喜剧风格发挥到极致,赢得观众的喜爱,在表演领域,还没有谁靠善变成为大师,若非如此,国粹也就没有必要分生、旦、净、末、丑了。

 

明白这个道理,再看《笑傲江湖》的复赛,就能感受到更多欣慰和希望,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业内人都把这档节目誉为“周春晚”,把初来乍到的《笑傲江湖》与黄金时期的春晚相提并论,不是因为它的节目水平或编排有多类似,而是因为它的创作宗旨非常的春晚化,一方面是创作来源于生活,每一组选手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另一方面对于本土喜剧的发展和培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信每一位年纪相当的观众都会8090年代春晚记忆犹新,那时的春晚节目形式并不怎么花哨,也没有太多创意之作,却总能紧扣时代的脉膊,特别是语言喜剧类节目,例如黄宏的小人物系列,赵本山的乡土系列,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剧组系列,都有稳定的风格和源于生活本质的笑料,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在2000年之后的春晚中逐渐消退,更多形式新颖能吸引眼球但内容苍白的节目占据了主流,直接导致了春晚的没落。而《笑傲江湖》则在这个以猎奇和窥私当道的综艺时代,继承了春晚的衣钵,成为推送喜剧人才、振兴本土喜剧力量的重要平台。

 

就以第一期复赛为例,天才小演员五龙、高卫钧不拘泥于传统相声技巧的原创小品,情节来自的学习经历,性格反差和情景营造与当年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淘宝版宋丹丹”则把初赛时的淘宝促销升级为退货,极具时代气息,让近千万淘宝店主和数亿网购用户感同身受的事件以喜剧方戏进行调侃和自嘲,正是宋丹丹历届春晚作品的精髓所在;伊朗小伙华波的表演体现了时下外国人对中国生活的真实感受,“翻版小沈阳”韩铭洋则用夸张戏谑的手法把医患话题搬上舞台,这些节目的内核正是春晚精神的延续。

 

如果说悲剧是一门精英的艺术,那么喜剧则不扣不扣是一门平民的艺术,其实从《笑傲江湖》的观察团阵容就能看出要扎住地气儿的决心,冯小刚、宋丹丹、吴君如、刘仪伟,无一例外都是深谙平民喜剧之道的创作型高手,而从现在节目的发展来看,该节目正在通过平民化的创作传递“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的正能量。诚然,《笑傲江湖》的选手多半没有经过特别专业的训练,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表演比当年各类相声小品大赛更具亲和力,更具生活感,这样的喜剧只要继续打磨,不断提升水准,汲取艺术和生活的双重营养,就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酝酿出本土喜剧的下一个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