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口称赞》一个与纯洁渐行渐远的影评人

(2014-03-11 00:50:56)
标签:

阿顺

交口称赞

影评人

文化

《交口称赞》一个与纯洁渐行渐远的影评人


第一次见到阿顺是在许多年前的一次非正式的策划会上,那是他还是门户网站娱乐频道的员工,不知道具体职务是主编还是副主编,在一桌子指点江山的圈里人当中,他是看起来最单纯的一位,面容白瘦文静,声音不高但很清晰,不多说话,不迎合谁也不反驳谁,只说具体内容,不像做娱乐编辑的,倒像是做技术的。

当时万万没想到,我们竟做了几年同行——影评人,包括本书中写到的“枪王之王”杨五郎,有几年我们都算做着相同的一件事,后来逐渐熟了,每次见到他,几乎都会发生这样的几句对话:

——最近忙啥呢?

——做部片子,正在筹备。

——自己干啦,不错啊。

——我还在写一本小说,写影评人和圈子里的事,把云飞扬写进去了。

——好啊~写好了先给我看看啊。

同样的内容聊过七八次之后,大概两年时间过去了,始终没看到阿顺的电影,只有这本书践行了当年的闲聊,发到了我的手上。

 

拿到这本书之后,心情很兴奋,一方面是有点小虚荣,觉得一个同类有了一点成绩,自己脸上也有光,另一方面是这本书写的人和事都离我不远,有些人物,有些场景,似曾相似。

这真的是一本写影评人的书吗?写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真实的影评人吗?影视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圈子,圈子里有哪些不可见人的秘密?媒体人、影评人、宣传、制片,投资人、导演、演员,当这些人凑成一团拍电影,利益、欲望和理想会碰撞出什么?丑陋、荒诞、可笑,还是辛酸?

总之,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想不出来的,即便是编,也编不利索,幸好,有阿顺结合自己的亲身亲历,以及数年来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这本小说,用文字了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

 

翻开书,一口气就读了三分之一,故事由阿顺本人为原型的石小川展开,从“虎狼网”的娱乐副主编,兼职影评人,一步步走向影视圈,拉投资做片子,混关系,恋爱,不停的喝酒、派对,在酒精和欲望中慢慢消耗那本已所剩无多的良知和理想,想得却不可得中与纯洁的自我渐行渐远。

字里行间流露着阿顺的才情,才华与真情实感。

阿顺写影评人这部份,关于影评人的分类,影评人的业务、心态,与媒体或行业的关系,关于独立影评人奖的始末,一切都言之有物,不算小说化的情节,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真实、详尽,真实性和客观性远远大于前段时间某些娱乐媒体制作的专题。因为内容相当专业也很生动,亲自阅读更有乐趣,在此就不剧透了。

 

看得出,阿顺是以一个平静的心态去呈现这个圈内的人物,既没有善意的美化,也没有虚假和夸张,能写出这样的态度,或许是因为他已经脱离了这个圈子,也可能是因为他的纯洁个性始然。

而到了石小川和几位老板联合制作的情节,《交口称赞》更像是一部小说了,一个满怀理念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有志青年,与当初的理想怎样渐行渐远,小说用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人阅读下去,商战、情爱、阴谋等元素的运用,让人渐渐入迷,我没拍过电影,但据我观察,阿顺笔下的人物,与我心目中对号入座的那些人是非常契合的。

阿顺用犀利的文字扒下了他们的皮,掀开了堂而皇之的桌面,让我们看到了影视圈幕后那些阴暗与光鲜重合的部份,对于像我这样经常探在这个圈子的窗户外向里窥探的读者来说,比一般的小说更具吸引力。

书还没有读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的后三分之二肯定是更加精彩,更加离奇,也更加欲望横流的影视圈见闻,如果拍成电影,应该和《三十年细说从头》是一个概念。

 

PS。

因为是评朋友的书,有感而发,不求交口,所以特别指出《交口称赞》的两点个人意见。

1、书中对影评人的分类相当精确而且有体系,我却觉得还缺少一类,如果能加上就更全面了。

公众印象中的影评人,多数是指每月赚不上几千块钱,因为爱电影或纯粹为稿费而写影评的年轻人,大多生活都不稳定。就像本书中提到的杨五郎,号称“枪王之王”,稿费收入也就勉强小康水平。其实还有一些影评人的社会地位颇高,多半任职于国字头的影视单位、机构或权威媒体,这部分影评人不在乎稿费和红包,但和他们的政治稿、人情稿比起来,杨五郎就比白条鸡还纯洁了。

2、书中提到的人名、片名、公司名一律都是化名,如果没记错的话,提到《疯狂的石头》《飞天》时用的是真名,不如一化到底,更纯粹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