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拆弹部队千钧。一发中国电影一声叹息娱乐 |
每个人都喜欢男人的电影,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没有人可以面对约翰·韦恩和伊斯特伍德和昆汀无动与衷,只是你心里有一点点血性,对光明有向往,对人生有追求,绝不会拒绝一部充满有男人气质的电影,于是乎,奥斯卡几百名评委把小金人送给了《拆弹部队》而不是浪漫的《阿凡达》和更浪漫的《在云端》,几乎与此同时,一部名为《千钧。一发》的电影又被大家提起,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影帝,2008年中国最好的电影,与《拆弹部队》相同题材甚至在某些层面上更经咀味更有人情味,却只能在票房市场上草草收兵,奥斯卡揭晓的同时,所有喜欢中国电影的人发出一声叹息。
可以说,《千钧。一发》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同样讲述拆弹者的世界,《拆弹部队》用典型美国式的英雄大兵故事讲述了一个战争、政治、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故事,《千钧。一发》则用典型的东方式小人物遭遇点亮了人性中的光明,《拆弹部队》随着奥斯卡变得家喻户晓,而《千钧。一发》仍然停留在业内人士的喝彩声中,市场反响几若无声。
论技法,《拆弹部队》和《千钧。一发》都可以称作是各自领域里的巅峰之作,《拆弹部队》在主题的抒发、节奏的掌控,细节的亮点应有尽有,《千钧。一发》则是华语电影中的典范,小小的投资,小小的演员,加上还没有《风声》时的“小导演”高群书,挥洒出一个扣人心弦的小篇章,用一个在残酷中透着温暖的题材中制造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大多数初看过凯瑟琳·毕格罗电影的人,都不相信这些粗矿、硬朗的线条和霸气的风格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而每一个看过《千钧。一发》和《风声》的观众,也很难想象曾经执导《征服》的纯爷们导演,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对生活的敏感。
论情怀,《千钧。一发》似乎给人更多感触的空间,两部拆弹电影最大的不同,《拆弹部队》的出发点是道理,是世界,和世界里的人,而《千钧。一发》端端正正的从一个人出发,讲他的处境、状态、更为人所共鸣的小人物的快乐与忧愁,《拆弹部队》讲的是怜悯、悲悯和宿命。《千钧。一发》讲的则是普通人的真实状态,这个层次,《千钧。一发》比《拆弹部队》更有劲儿。
本期《南方周末》上,很正经的讲了一个笑话,说美国人看了《千钧。一发》然后拍了《拆弹部队》,这绝对是一个笑话,但同时也提出疑问,为什么一样的题材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待遇,难道我们真的如此浮躁,只能用好莱坞的视角来衡量自己的电影?还是一个美国大兵注定要比一个中国警察更有魅力?
中国电影有理由发出叹息,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电影,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珍惜,当各种武侠、奇纪、史诗大片在尽量挥霍影迷信任的同时,《千钧。一发》值得让所有拍电影的、看电影的人发出一声叹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