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上学》感动在每一个瞬间
(2009-09-26 22:27:27)
标签:
走路上学亲情姐弟童趣瓦娃娱乐 |
几乎每个人走出影院的时候眼眶都是红的,这就是《走路上学》的魅力。在这部篇幅小小的小成本电影里面,看不到什么商业元素,没有明星、没有动作、没有华丽的视听效果,有的只是一个很清静的地方,一所很清淡的学校,一户很清贫的人家,一对很瘦小的姐弟,但是在这里上演的,却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从眼球涌入心窝再泛回眼眶,这个过程的温暖甚至有些发烫。
故事从盼望上学的弟弟瓦娃开始,他只有七岁,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七岁的孩子只要是身体没什么毛病,完全可以走路去上学,被父母骑车或驾车送去学校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瓦娃这样一个比大多数孩子还要健康还要聪明的孩子,却只能隔着江水遥望看姐姐娜香上学的地方,江水湍急,要过江,只能通过数十米长的一根铁索溜过去。当地有四百多个孩子就是这样每天溜索过江去上学的。天然的险境锻炼着孩子们的体魄和勇气,也捶打着观众的心,瓦娃越是聪明、越是顽皮,他渴望上学的眼神就越是令人揪心。
这只是一个开始,从姐姐娜香放学归来,钢索上溜过来回到家里,《走路上学》打开了一个近年来电影中很少触及的世界,童真的世界,同时也勾勒出被现代人遗忘已久的一种情感,就是亲情之间的分享。影片用很多极生动、充满童趣的细节把这个世界描绘得如同童年的蜡笔画,姐弟俩讨论工课,一起在房顶上奔跑玩风车,跳用玉米摆成的格子,弟弟惹妈妈生气的时候姐姐替他求情,弟弟讨好姐姐时交出一块糖、姐姐扒开嘴尝了一口又包回去。两位小演员的表演灵气十足,犹如天作之合。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微不足道但永生难忘的童年往事,《走路上学》能够让这些童年历历如昨。假如影片一直这样演下去,《走路上学》也足够是高水准的儿童片。可是影片却显然要比预想中更加出人意料,更加有情怀。瓦娃偷偷溜索去学校趴在破旧的教室窗外,从大城市来的实习女老师给班上的孩子都买了一双鞋,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穿拖鞋过冬,特别给娜香买了一双红色的雨靴,瓦娃的爸爸也打工回来了,村里也快要修桥了,当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剧情突然逆转,悲剧接踵而来。相信在那样一个环境里面,像瓦娃一家这样的悲剧并非罕见,可是在编织了六十分钟的亲情、梦想和阳光后,瓦娃和娜香的故事让人难以自制。
可以说,《走路上学》的故事在每一分钟、每一个瞬间都包含着可以感人的能量,这是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年纪的人都能被感动的电影,它不是《牯岭街少》《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史诗大命题,但它有一点《小鞋子》的童趣和亲情弥漫,一点《孩子王》的意志和乡土情怀,一点《冬冬的假期》的嬉戏和乐观,而且结合的丝丝入扣、情真意切。很难置信两个中年男人、彭家煌和彭臣这两兄弟的电影处女作可以把一部这样“不起眼”的题材演绎得如此深然天成。因为这不仅仅是电影语言的功力,更是真情的流露,那些对孩子的关爱,对生命的感怀。
近年来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已经出现了很多成本过亿、票房过亿的商业大片,也有很多标新立异的文艺大片,可是回头看看,真正脚踏实地讲故事的电影似乎少之又少,在急功近利的年代里,所有人都应该向《走路上学》致敬,一部没有任何污染的电影迈着坚定的脚步走来,感动观众的时候到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