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电影艺术影院背景故事贾樟柯中国 |
《黄金甲》与《三峡好人》并非多么极端的电影,但当两者在岁末的院线中狭路相逢时,矛盾终于爆发了,“黄金满城”是否单纯是靠着垄断性的条款?“好人寥寥”是否只是因为它缺少影院的支持?抛开张伟平与贾樟柯两人的口水战,让我们来看看这场PK大戏的幕后故事吧。
《三》是一部纯粹的艺术影片,它的英文名字叫“Still Life”,和这个称职的名字一样,整个故事的展开也完全沉浸在静态表述之中,沉静的三峡背景,安静的人物,缓慢的剧情推进,以悠长的节奏来表达创作者的深沉感情,并且用这些情绪来感染观众,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影片的成功之处,但对于到影院希望观看漂亮场面震撼音响的观众来说,它似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
从影片的许多特征看,《三》具有浓烈的意大利后现实主义特征,比如它使用的大量非职业演员,(包括主演中贾樟柯的表弟三明),大量的固定机位和实景拍摄等等,这些元素与卖座商业片完全想背离,对于这种缺少明星、没有华丽画面、倾力表现个人风格的艺术类型,在国内能够吸引到的观众数量,的确不应该令人乐观。
在正式放映之前,我有幸参加了影片在北京大学的点映,当时现场异常火暴,能容纳一千人的大厅人满为患,而在《黄》上映后的一个星期,在新影联院线的某个看片会,院线经理传达了要合理调配《黄》与其他影片上映比例,保证票房成绩的精神。两者放在一起似乎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北京大学放映大厅里群情激昂的学生,又有几个真的能到影院里花上40元钱去看《三》呢?
因为工作关系,我也曾亲自在北京某家电影院里做关于《三》的观后读者调查,当时43座的放映厅里只有9名观众,其中包括一位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一个四口之家,以及其他四个年轻人,《黄》的单纯娱乐能模糊观众的分类,获得最大可能的票房,而《三》一样的艺术电影,它的固定观看群体的确是异常脆弱。
《三》在国内国外获得的反响是不一样的,在威尼斯它攫取金狮奖杯,在随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影片一共卖出二十多个国家的版权(累计共卖出四十个国家共一亿两千万人民币的版权),然而在国内,因为受到《黄》的胁迫,《三》只草草上映了一周的时间就落画了,除了院线的赢利考虑之外,事情的发生还因为国内缺乏系统专业的艺术院线的缘故。
在国内建设一家10厅左右的影院,在硬件设施上的最低花费要两千万人民币,因此很少有人会专门投资建设一条至少现在情况下并不被看好的艺术影院,在北京地区,仅有电影资料馆等少数地方拥有艺术影院,但其放映也只是固定在一些电影展等活动之中,如果定期放映最新的艺术影片,观看的人也必定寥寥。
中国缺少艺术电影爱好者吗?情况并非这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影迷,因为前几年盗版猖獗的原因,他们有机会看到各时期、各国家最优秀的电影,其中自然也包括数量众多的文艺电影,虽然这种情况培养了中国影迷的观赏习惯,却也将他们锻造成最挑剔的一批电影观众。在每月通过审查的二十部左右的国产电影中,很难找到能够满足他们胃口的高素质片源,这也是艺术影院难以维持的重要原因。
《三》虽然卖出了二十多个国家的版权,但其实它在那些国家的上映,也只是局限在艺术院线中小范围上映,但在国内,艺术影院以及它所吸引的固定观众群,还需些时日来养成,在目前的高票价情况下,这部影片最好的出路其实还是发行DVD,这一点还要感谢中录华纳公司,他们让那些在影院中与这部优秀影片失之交臂的观众,获得另一个观看的机会。
《黄》能够抢占绝大部分的银幕,这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当市场主体察觉到某些项目对消费者有更强的吸引力,它当然会在资源分配上对其给予倾斜,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虽然占用了全国三千多块银幕,但《黄》却最终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这也证明了这种“黄金满城,好人寥寥”的情况,也是现时现状中的必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