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眼中的“胡氏”血透

(2013-01-11 16:49:50)
标签:

杂谈

奇迹难以复制

理念值得借鉴

——专家眼中的“胡氏”血透

 

    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科原副主任医师周光达看来,胡颂文在家里做血透13年,这一事实,给血透界带来了很大启示。“一些旧的观念应当更新”。

    “长期以来,血透被说成玄而又玄的东西”,周光达说,“实际上,血透的原理不复杂,而且只要操作得当,也是比较安全的。”

    血透的基本原理就是“半透膜”,血液中的毒素根据扩散和渗透的原理经“半透膜”排到体外。周光达认为,对于这一原理,学过高中物理的人大都能明白。血透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是气栓、溶血、凝血、感染等。但只要注意观察,按规范应对,是可以避免的。

    周光达说,血透作为肾功能的一种替代疗法已应用于临床几十年,确实含有较高科技含量,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这些因素被夸大了,其背后原因主要在于利益。据其介绍,在天津,长期以来,利润丰厚的血透业务一直在一些大医院开展。一些人为了垄断利益,往往把血透描述得神秘莫测且充满风险,他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经常以专家身份搞“整顿”,实际是给一些开展血透业务的基层医院“找茬”,目的是把病人都赶到大医院去做透析。

    在周光达看来,血透的质量好坏与安全与否,主要取决于医院的管理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而不是看医院的大小。事实上,病人都跑到大医院去做血透,如果医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透析质量反而可能难以保证。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前些年各地发生的血透病人感染丙肝事故,不少都出在大医院。原因在于一次性的透析器在医院常被重复使用,如果出现一名丙肝病人,在消毒不严格的情况下,其血液中携带的丙肝病毒,就可能通过透析器进入其他病人血液,使其感染丙肝。不过,由于胡颂文只给自己做血透,因此即使多次复用透析器,也不会感染病毒。

    此外,病人血透时的质量好坏及安全与否与透析液的浓度密切有关。和胡颂文一样,部分尿毒症病人在做血透时,因为A、B液浓度出错而出事故。即使质量合格的透析液,也未必适合每个病人。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不少尿毒症病人在医院做血透时,曾因为透析液浓度问题出现过头晕、恶心等各种不适症状。而胡颂文在家中做血透时,通过试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透析液浓度。他称自己在家做血透时并没有难受的感觉。

     在周光达看来,胡颂文在家中做血透长达十三年,固然有若干偶然因素,比如他是大学生(这使他可以充份掌握血透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没有心血管等方面的其他疾病等,因此病人不可以盲目模仿。但它完全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血透并不神秘,至少在社区医院是可以开展的。

    周光达说,在国外,多年前早已开展了家庭血透。在台湾,社区洗肾室随处可见。家庭血透或社区血透一方面可以节省费用,另一方面也方便病人。比如胡颂文,他的腿脚不好,即使将来医保可以报销,到医院透析也很不方便。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他在家中做血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汪涛认为,在家里自我做血透本来是应该提倡的,也是国际上发展的趋势,效果很好也能控制费用。但在中国推行却面临阻力。

    据汪涛介绍,他本人曾在2007-2009年在北京探索过家庭血透,病人很喜欢,但由于管理者的保守思维以及报销问题而被迫终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