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编辑案例(一)

(2008-03-08 23:16:45)
标签:

新闻业务

教育

分类: 新闻评析·业务
   今天编辑了校报《人物》版的四篇稿件,下面是其中的一篇。 

13天的寒假

文/图:本报记者 刘畅

   [人物背景]朱俊玲,我院语言传播系副教授,曾担任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2006年8月到我院任教,教授课程主要有《广播播音主持》和《电视播音主持》。

    我院2008年艺术类招生的考点分别设在南京、郑州和济南,在这三个考点,都活跃着语言传播系朱俊玲老师的身影。

    2008年1月17日,学校已经放寒假了。这一天是艺术类招生面试开始的日子,8000名考生涌入南广校园,朱俊玲老师是播音主持专业的面试评委之一。次日,南京迎来了2008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空旷的教室里,只有一台小小的油汀,中午,等老师们忙完工作,端起盒饭时,饭菜早已凉了。

    担心大雪再次降临南京,影响招生的老师去郑州考点,原定于1月25日去郑州的日子被提前到了1月23日。虽然郑州没有下南京那么大的雪,但还是很冷,“在大教室里,我们两个老师一坐就是一天,每天要考200多位考生”,朱老师回忆,“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七点半要集合赶到考场,8点开始考试,上午、下午、晚上,除了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考场里,一直到晚上9点,一天的考试才结束,之后我们还要开会,总结一天的考试情况,这样我们一天的任务才算结束”。眼看春节一天天临近了,郑州考点的招生工作终于在1月31日上午结束了,朱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当天中午12点登上了返回新疆的飞机。

    2月14日,农历大年初八,对于部分大学老师来说,仍旧沉浸在春节的氛围里,朱俊玲老师就在这一天惜别家人,飞赴济南考点继续招生工作。

    对于家庭,朱老师最舍不得的就是年仅4岁半的儿子,“每年只有寒暑假能回家陪儿子,而今年只陪了他13天,真是太少了”。

    说起儿子,朱俊玲老师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附录(原稿)
       朱俊林,新疆人,我院语言传播系教师,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硕士,曾担任新疆广播电台早间新闻和晚间新闻的主持人,2006年8月到我院任教,教授课程主要有广播播音主持和电视播音主持。

 13天的寒假

 招生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8年的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已经结束,本次招生的考点分别设在南京、郑州和济南,在这三个考点,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同样的身影——来自语言传播系的朱俊林老师。

    2008年1月17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8年艺术类招生面试开始了,8000名考生涌入南广校园,朱俊林老师就是播音主持专业的面试评委之一。1月18日,南京迎来了2008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空旷的教室里,只有一台小小的油汀为朱老师带去温暖,中午,一份份盒饭送进考场,但是,等老师们忙完工作,端起碗准备吃饭时,才发现饭菜早已凉了。

    为了防止大雪再次降临南京,造成老师们不能及时赶到郑州考点,原定于1月25日去郑州的日子被提前到了1月23日,朱老师说,虽然郑州没有下南京那么大的雪,但还是很冷,“在大教室里,我们两个老师一坐就是一天,每天要考200多位考生”,朱老师对记者说,“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七点半要集合赶到考场,8点开始考试,上午、下午、晚上,除了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考场里,一直到晚上9点,一天的考试才结束,之后我们还要开会,总结一天的考试情况,这样我们一天的任务才算结束”。眼看春节即将到来,在郑州考点的考试终于在1月31日上午结束了,朱老师终于在1月31日中午12点登上了回家的飞机。

    2月14日,农历大年初八,对于部分大学老师来说,这仍然是寒假中的一天,但朱俊林老师就在这一天离开了家,来到济南的考点继续工作。

    对于家庭,朱老师最舍不得的就是年仅4岁半的儿子,“每年只有寒暑假能回家陪儿子,而今年只陪了他13天,真是太少了”,今年40岁的朱俊林老师一说起儿子,言语里多了一些慈爱,多了一些牵挂,眼里闪烁着泪花。

    2月23日,朱老师回到了南京,回到了学校。

对专业的要求

       通过这次招生,朱老师发现“现在的孩子还是普遍缺乏自信,坐在镜头前,他们明显表现出很紧张;还有缺少对专业的理解,以为播音员主持人就是读稿子”,说起播音主持专业,朱老师要求“要关心动态的事情,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新闻,作为一个播音员不应该自己当成一个匠人”,朱老师所说的匠人是指“只会发声、练声、背几个绕口令,或者一些简单的工作的人”,朱老师希望所有正在学播音主持的同学们要关心历史、关心政治,把自己当成新闻工作者,以一个优秀新闻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编辑点评

   作者把人物的名字写错了,这说明采访的时候不够严谨、不够细致。对于今后从事新闻采访而言,这样幼稚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原稿分为两个层次,有两个小标题,而第二层次显然与主题无关,应该删去。

    原稿文风平实,但语言不够精练。新闻稿完成后,要放一放,冷静之后再审读,读两遍就能发现语言存在的问题。

    从原稿看,采访时不够深入,提问不够细致,细节和人情味有欠缺,不够生动。它启示我们:记者提供的材料决定了编辑的质量,采访浅、故事性不强,编辑也难。

    原稿标题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珍重
后一篇:暴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