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作家阿尼克斯特著《莎士比亚传》(安国梁译)中,对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丧钟为谁而鸣》书名的来历有清晰的交代。
十七世纪时,英国伦敦圣保罗教堂不远处的勃莱特街(面包街)上有一家酒馆,它的招牌画着一个披头散发、拖着一条鱼尾的少女的图案。人称“人鱼”酒馆。由于它地处伦敦中心,所以成了人们心爱的聚会场所。莎士比亚也是这里的常客。
到这家酒馆的还有富商的儿子约翰·堂恩(1572——1631)。他曾经爱好诗歌写作,但没有博得名声。1615年,他当了教士,后来成为圣保罗教堂的教士,继而成为教长,他在布道时出众的口才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赞誉,开始有了影响力。
直到20世纪,约翰·堂恩在诗歌上的才华才被承认,他在斯宾塞和莎士比亚之后,开创了英国诗史上的新阶段,成为所谓“玄学诗派”的领袖。
约翰·堂恩在教堂布道时的一段话流传很广,尤其是到了20世纪,从这段布道词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身上仍旧保留着在“人鱼”酒馆聚会时的那种人文主义的精神。
这段布道词是:“任何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岛——仿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洲的一部分,要是大海冲刷掉海岸岩石的一角,那么,整个欧洲就将由此而缩小同岩石一角相等的一块地方……每一个人的死亡——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因为我和整个人类密不可分。所以最好永不要问钟声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敲。”
海明威非常喜欢这段话,将它作为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题词,书名也引用了约翰·堂恩布道词中的句子。
当我读完这段话的时候,内心里也有一种感动。我很喜欢最后那两句话:“每一个人的死亡——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因为我和整个人类密不可分。所以最好永不要问钟声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敲。”
是呀,丧钟为我们每一个人而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