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 海斌兄据我一条所谓的答记者问,写成一文,剑锋直指“评论家”、“评论界”。其观点我皆赞同,贴在此处。不过,需要再补一句的是,我所说的“发掘”,是基于报纸的立场而言,是对言论版编辑的期许,当时我的原话为:“经常看到的那些评论作者就是同一批人,这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这些经常出现的人,产量太高了。我不希望一个人一天写个五六篇,任何领域都敢发言,相对来说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对太有说话欲望、经常说话的人,我提倡节制;对没有被发掘出来、天天被压抑、没机会表达的人,希望能给他们机会放炮。这样路径就新了,既能改变‘千版一面’,又能使评论版或者说言论空间撑得更大,更加多元化。”但无论如何,海斌的文章都值得“评论界”警觉。
评论、评论家和评论界
作者:张海斌
中国有个职业,叫评论家。这个名头颇费琢磨。按照定义,所谓评论家,就是专门从事评论的专家。想想挺有意思,在我们中间,居然还生存着一种专门从事评论的人。无论什么事,不管熟悉与否,都能迅速地铺开宣纸,呜呼一声,做起评论来。指手画脚焉,评头论足焉,凑在一起,据说就是传说中的“评论界”了。而一旦进入“评论界”,也便毫无例外地成了“评论家”。总之,很神奇,神奇得很。
其实,“评论家”也者,并非什么神奇的玩意儿,我们身边的小脚老太白发老翁们,平心而论,个个都应该算杰出的评论家了。因为他们每天早晨喝完粥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聚在避风且向阳的墙角,对村里的家长里短发表意见。无论口才、逻辑、见解,乃至受到的喝彩与倒彩,绝不逊那些评论界的大腕们一分。遗憾的是,因为没资格进入评论界,所以算不上评论家,说出话来,只能算街谈巷议,算不上“评论”。上海有个叫《新老娘舅》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柏万青,每期都要对社区的弊症发表看法,话锋犀利,刀刀见血,令人叹为观止。但因为柏老太不在评论界,此生也就没机会做“评论家”了,只好踏踏实实做她的“老娘舅”。
所以鄙国的事,本无所谓“是”,也无所谓不“是”的,关键在于正名,孔子说必也正名乎,确乎点中了要害。名正则言顺,反之亦然。譬如评论吧,自从有了“评论界”,“评论”似乎也就成了评论家们的专利了。只有评论家的意见,才能叫“评论”,闲杂人等的见解,就是扯淡。客气点说,只能算“灌水”。因此,一个网友即便生命不息“灌水”不止,也是做不成“著名评论家”的。撑死了,或撑死了再活过来,大约只能算个“大力水手”。于是乎,评论、评论家和评论界确乎成了一个封闭而自足的场域。所谓评论也好,评选“杰出中青年评论家”或“新秀100”也罢,都只是他们圈内的事,非引车卖浆织席贩履者,可以随便僭越或染指的。
评论界固然如此,学界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譬如普通的百姓偶尔写点研究心得,发表出来,大约只能算随笔,至多美其名曰“有想法”,而已,而已矣。至于“学问”抑或“学术”,那是断断算不上的。因为他没有参加“学界”,也就算不上“学者”,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算“学问”了。相反,倘是一位大学的教授,在报纸上随意发表一则小品文,即便荒腔走板,插科打诨,但因为是“学者”,进而身处“学界”,因之写的东西,确乎就是“学问”了。所以鄙国的事情,并非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去做的。最后的判准,恐怕还是“必也正名乎”。评论界如是,学界亦然。
最近,南方周末的郭光东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社会其实有一大批人是有思想有想法的,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很有见解,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对那些“天天被压抑、没机会表达”的人,应该给他们机会放炮。此言极是。我想作为知名的评论家和报人,光东兄的反思是透彻而可贵的。但仅仅强调发掘,恐怕还是不够。因为所谓发掘,无非是为“评论界”再找到几个“评论家”苗子而已。最终的结果,无外乎还是“家天下”。最好的办法恐怕还须按照主席的教导,打倒阎王殿,解放众小鬼,取消所谓的“评论界”,人人皆是“评论家”,唯此,言论才可能真正自由。
2009年11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