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国史料补充
(2022-03-12 09:50:02)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人物评论 |
越国史料补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记载越国兴亡的历史,但这段历史有较多缺失,仅记载到越王勾践为止,对越国勾践之后的历史一笔带过,这对阅读者看了越国兴亡多少有点遗憾。本人根据《史记》之外的其它古代史料,作了一些汇总,补充史记记载勾践越国史料的不足,给史学者提供参考。越国古称于越,于越也就是古越国,下面就是本人提供勾践及以后越国(于越国)的史料:
(周成王)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024年),于越来宾。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于越灭吴。《竹书纪年》
越已胜呉,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呉,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以分呉。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尅,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韩非子•说林下》
(周贞定王)元年癸酉(公元前468年),于越徙都琅琊。
(吴春秋:越王勾践二十徙都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挿血盟,即勾践起台处。括地志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践观台也.琅琊山在县东南百四十里。)
(周贞定王)四年(公元前465年)十一月,于越子句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
(周贞定王)十年(公元前459年),于越子鹿郢卒,不寿立。
(周贞定王)二十年(公元前449年),于越子不寿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
(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于越子朱勾伐郯,以郯子鸪归。
(周威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于越子朱勾卒,子翳立。
(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于越迁于吴。
(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七月,于越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越人杀诸咎越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
(周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于越大夫寺区定越乱,立初无余,是为莽安。
(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于越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周显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于越子无颛卒,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
(周显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5年),王与诸侯会于徐州,于越子无疆伐楚。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围齐于徐州,遂伐于越,杀无疆。《竹书纪年》
无彊子玉,玉子尊,尊子亲,亲失琅琊,为楚所灭,勾践至王亲,歴八主,称霸二百二十四年。《吴越春秋》
欧阳氏岀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彊,为楚所灭,无彊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唐书世系表》
附1:《文忠集•欧阳氏谱图序》:欧阳氏之先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鼫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侯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汉髙灭秦得无疆七世孙摇,复封为越王,使奉越后,而欧阳亭侯之后因有仕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遂居于北:一居冀州之渤海,一居青州之千乗。居千乘者曰和伯,仕于汉最显,世为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尚书是也;其居渤海者,仕于晋最显,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是也。建遇赵王伦之乱见杀,兄子质以其族奔长沙,由是子孙复居于南,仕于陈者曰頠,威名着于南海。頠之孙曰询,询之子通,仕于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为封望。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琮八世生万,万为安福县令,生和,和生雅,雅生效,楚效生谟托,詃托生皇髙祖府君,府君生子八人,于世次为曽祖。今图所列子孙皆八祖之后,葢自安福府君以来,遭唐末五代之乱,江南陷于僭伪,欧阳氏遂不显,然世为庐陵大族,而皇祖府君以儒学知名,当世至今,名其所居乡曰:儒林云。及宋兴,天下一统,八祖之子孙稍复出而仕宦,然自宋三十年,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于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某与丽兄之子干曜又登于科,今又殆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纔二人。葢自八祖以来,传今百年,或絶或微,分散扶疎,而其达于仕进者何迟而又少也。今某获承祖考余休,列官于朝,叨窃荣宠,过其涯分,而才卑能薄,泯然遂将老死于无闻,夫无徳而禄辱也,适足为身之愧,尚敢以为亲之显哉!呜呼自通而上,其行事见于史,自安福府君而下,遭世故无所施焉!某不幸孤,不得备闻祖考之遗徳,然传于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亷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某又尝闻长老言:当黄巢攻破江西州县时,吉州尤被其毒,欧阳氏率乡人扞贼,赖保全者千余家,子孙宜有被其隂徳者,顾某不肖,何足以当之?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八祖欧阳氏之子孙甚衆,苟吾先君诸父之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孙者,守而不失,其必有当之者矣。嘉祐四年已亥四月庚午嗣孙脩谨序谱图。
附2:《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
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圗越之所为不伐楚者,为不得晋也。韩、魏固不攻楚。韩之攻楚,覆其军,杀其将,则叶、阳翟危;魏亦覆其军,杀其将,则陈、上蔡不安,故二晋之事越也,不至于覆军杀将、马汗之力不效。所重于得晋者,何也?越王曰:所求于晋者,不至顿刃接兵,而况于攻城围邑乎?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则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间不东,商、于、析、郦、宋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则齐、秦、韩、魏得志于楚也,是二晋不战而分,地不耕而获之。不此之为而顿刃于河山之间,以为齐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计,奈何其以此王也?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王所待于晋者,非其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衆也,今楚衆已分,何待于晋?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于中,以至无假之闗者三千七百里; 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鬬晋楚也。晋楚不鬬,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复雠、龎、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闗,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
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濵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后七世至闽君揺,佐诸侯平秦,汉髙帝复以揺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