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当好安装心理软件的工程师(44)

(2010-07-16 07:08:17)
标签:

杂谈

第十一章 心理软件优化配置能最大提高效率(续2)

                老谋深算的巴菲特

大师:第二个方面是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科学配制相关软件,能使开往成功的列车加速前进。在职场上有句时髦的话叫“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这两句话的确说得挺到位。用我的“软件理论”来解读,成功的方法就是软件配置优化。出现原因的背后,就是因为人应配置的软件缺项,或者有的软件功能缺损不强。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心理软件如果缺、弱,无论是办事儿,还是向成功的目标进发,都可能会因为遇到某种问题,或者更多的问题处理不了而搁浅或失败!因此,在目标确立之后,首当其冲是配置优化心理软件,及时检查和发现心理软件的缺损,并给予“缺添损补”,这对于避免失败,提高成功效率至关重要。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虽然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在经商父亲的影响下,从小便树立了当一名成功企业家的远大目标。他的父亲从亲身的经历中悟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光有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必须帮助儿子掌握一些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于是,人们看到他读大学时,每逢学校过礼拜或放假,他都得赶到他父亲开设工厂去上班,他用打工的工资去偿还父母为他垫付的学费和伙食开支。在厂里他跟其他工人一样排队打卡上下班,月底就凭车间给他评定的质量分和完成工作的情况结算工资。有一次,他因公车晚点而迟到了两分钟,那月的奖金就被扣除了一半。

  当他终于熬到大学毕业,认为自己可以接管父亲的公司时,父亲不但不让他接管公司,反而对他更加苛刻。他想不明白,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他家并不缺钱花,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可就是舍不得多给他一分钱,就连生活费也得定期向父亲索要。他终于被父亲逼出了家门,他觉得自己肯定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要不然怎么会这样对待他呢?他想反正自己跟父亲已经没关系,不如去外面另谋生路。他想去银行贷款做生意,可父亲坚决不给他担保。没有担保人,他就没有办法向银行贷到一分钱。于是他只得去给别人打工,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被人挤出了小公司。失业后,他用打工积累的一点奖金开了家小店。小店生意不错,他又开了家小公司。小公司慢慢地变成了大公司。

  令他万分痛心的是,公司因为意外的一次变故倒闭了。但他没有心灰意冷,决心咬紧牙关挺起胸膛从头再来。就在他振作精神准备再干一番的时候,他的父亲出人意料地找到了他,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了他,并决定让他来接管自己的公司。对于父亲的决定他非常不理解,他说:“我现在是个一无所有甚至是个失败的人,你为什么还要我接管你的公司呢?”父亲说:“不,孩子,你虽然跟几年前一样,依然没有钱,但你有了一段艰苦的磨炼,可贵的经历,你已具备了过去缺少的勇气、意志、忍耐、吃苦、魄力等能力。如果我前几年就将公司交给你,你很难把公司经营管理好,也可能迟早会失去公司,最终变得一无所有。现在我相信你不但会把公司管好,还会让它不断发展壮大。”

  果然,他不负父亲的期望,将规模不大的公司发展成了一家令全球瞩目的大公司。他就是伯克希尔公司总裁,有着“美国股神”称号的沃伦·巴菲特。他的父亲叫霍华德·巴菲特。

  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巴菲特的老谋深算,他帮儿子安装配置的软件十分优化到位。现今的巴菲特富可敌国,但他仍然是处处节俭,谨慎从事。他的西服是旧的,钱包是旧的,汽车也是旧的,甚至他住的房子也是旧的。他现在拥有三百五十多亿美元资产,是个真正的大富翁,仅次于比尔·盖茨。③

  老巴菲特和小巴菲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制定了成功的目标以后,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真正要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完全取决于你安装的心理软件是否配置优化,并且能在运行中做到“缺添损补”。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0/29/9/7/11684a2a86f.jpg

  在2005年的中国,给亿万家长们的最大震动的也是一对“父子搭档”。他们是老丁和小丁。故事的题目是:18岁的神奇小子首夺世界冠军创奇迹。

  老丁叫丁文钧,是一个买卖香烟的小商人。此人平常没事时,就喜欢在住家楼下的露天台球桌上打两盘。小丁叫丁俊晖,对台球的兴趣,正是来自于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指派,喊回台球桌边废寝忘食的爸爸回家吃饭。8岁那年的一天,个子比台球桌高不了多少的丁俊晖忍不住了兴致,便踩在一个木箱子上,捅出了平生第一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了。

  丁俊晖的冠军之路只用了短短的10年,而且是在我国尚不具有培育台球选手的氛围下,单枪匹马闯虎穴,将众多强敌挑于马下。人们惊叹之余不禁发问:丁俊晖为何如此“神奇”?当我们咀嚼其成长经历时,粗略分析就能发现,丁俊晖身上围绕夺冠配置的心理软件,可以说是组合得相当优化。

  请看丁氏父子的与众不同。

  一是敢于冒险。丁爸爸为了实现孩子的冠军梦,不像有些父母那样瞻前顾后,而是全力投入。先是毅然决然地把正在三年级学习的三好学生丁俊晖,从“校门”拉回“家门”练球;接着香烟不卖了,开了个“台球厅”,专为方便孩子练球;而后又把房子卖了,带着孩子背井离乡,远到台球风盛行的广东东莞练球。对于这一系列被当地人看做是不敢相信的“疯狂”举动,丁爸爸是这样说的,没有冒险精神,你就不会成功,只会成平常的人。成功的小丁说,如果没有当年的退学和南下,自己就不会有今天。

  二是专注目标。丁爸爸为了让小丁专心致志练球,所有能分心的事情都被他拒之于门外。在丁俊晖小有名气的时候,几家企业曾邀请小丁做广告。老丁虽然在钱上常常捉襟见肘,但还是都婉言谢绝。小丁对有人称他为中国球界天才时说,我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我很努力专一,每天都在球房练球。

  三是不怕吃苦。丁爸爸始终坚持让儿子与清苦为伴。在东莞练球的六年里,即使有时手头宽裕,丁爸爸仍然与小丁睡在球房一角,用一块三合板隔出的空间里,而且常常是父子俩蜷在一张铺上。小丁后来只身去英国打球学艺,能够在任何困难面前不打退堂鼓,皆得益于跟老爸一直吃苦的经历。

  四是勇气十足。十年前在宜兴,带孩子出去打台球,在亲友眼里和带孩子去玩麻将没啥区别,都是不学好。丁爸爸从不为世俗所动。这一切包括后来的一系列“不计后果”的行为,不但表明了丁爸爸的勇气十足,其儿子小丁不畏强手如林的勇气软件也倍受其磨砺。

  纵观丁爸爸把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在短短的十年内打造成一个“神奇小子”的全过程,我们看到所有的“高招”并不“神奇”,但为什么效果却如此“神奇”?一个重要原因是丁爸爸帮助丁俊晖立下奋斗目标后,所有的举措和手段都是紧紧围绕“目标”来实施,为丁俊晖配置了最优化的心理软件,从而使丁俊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用最短的时间跑完了在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倍乃至几倍才能跑完的全程。如果丁爸爸像大多数父母那样,为了保险起见,一边让孩子读书,一边让孩子练球,把练球当“副业”搞,或者在精力和时间的安排上“平分秋色”,用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小丁的冠军要推迟到20年以后才能拿到。如果这中间发生变化,肯定会有变化,也许小丁现在还在高中课堂里“晃悠”呢!

  我这里绝对没有鼓捣家长们效仿丁爸爸,把正在读书的孩子都从学校里拽出来,更没有煽动孩子们不要认真读书,只是想用这个个案来说明:心理软件与硬件之间,软件与软件之间,如果配置优化,可以令人大大地加快成功的步伐这样一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