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当好安装心理软件的工程师(12)

(2010-06-28 20:52:33)
标签:

杂谈

第四章:人的心理软件应适时安装(续3)

                               中日孩子大比拼 

                 第三大区别:心理软件安装“先入为主”。
 

    大师:电脑安装软件,只要有足够容量,不存在“先来后到”的问题,更不会相互排斥,可以说是“老死不相往来”。人则不同了。同样是往里装东西,甲乙两个对立的软件,如果先装上甲了,再装乙就会遭到甲的排斥,不但得不到一席之地,甚至难以立足。“先入为主”是心理软件根植于人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安装心理软件应十分注意掌握的重要方面。因此,从婴儿生下来那天起,作为父母就应该掌握安装心理软件的程序、操作方法及每个阶段应安装的心理软件。如果你不及时安装,那些与优良软件也就是正版软件相对立的“伪劣”软件、“假冒”软件,甚至是不良软件便会乘虚而入,造成“鸠占鹊巢”的现象。此时,当你再安装优质正版软件时,必然遭到这些“非正版”软件的抵制,显然会给安装“正版”软件造成极大障碍。因此,及时安装优质正版心理软件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
 

    民间有句话,形容婴儿来到人世时“赤条条”,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没带来。此时,大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就像药店里刚摆上的一排排新打的中药柜,每个小匣里都是空的。所谓及时,就是要抓住孩子各个小抽匣还没有放进东西的时候,把需要放进的软件放进去,哪怕这个软件只是一句话,还不可以称其为软件,姑且算是一粒种子,那也应该放进去。要知道有了这个“种子”占了地方,与其对立的东西如果也是“种子”级别的,那它是很难把前者“挤”出去的。刚植入孩子大脑的软件,很多都类似于“种子”的档次。但是,“种子”是会发芽的。因为孩子一天天长大,接触的外界事物不断扩大,参加各种活动越来越多。这些“经历”便如“养分”,它会使每一个稚嫩的软件,像幼芽一样迅速地抽枝展叶,强化升级。所以,当孩子会“冒话”后,就要开始根据其智力发展,循序渐进地安装人的基本心理软件。作为父母及孩子身边的亲人,主要是父母,要把该装的软件作为语言和行为,不厌其烦地反复“灌输、实践”,直至孩子明白掌握为止。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撒什么种子,发什么芽儿,开什么花儿结什么果。同样是两个三岁的孩子,面对他人给的东西,一个孩子会伸手就接过来吃,甚至会吃完了还要;而另一个孩子却会先问妈妈可不可以拿,接过来后还会说声谢谢。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已表明,前者处于本能状态,后者已安装上了控制自己行为的请求、感恩等相关软件。
 

    中国的父母及家人,都把疼孩子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四老”对隔辈人更是疼爱有加。那真是放在手心里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有的父母要是急了碰孩子一下,“四老”们要是看见,都敢给孩子爹妈一个耳光。在“四老”们的眼里,孩子不能哭着、不能冷着、不能热着、不能渴着、不能累着、不能摔着、不能摸爬滚闹着……“四老”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正是这些“不能”,不但使孩子们错过了安装优良软件的时机,失去安装软件的经历,而且这些溺爱本身,还可能给宝贝们安装上了许多不良软件。
 

    因为人的软件是靠“经历”来安装的,你这也替他干,那也替他做,他通过什么来安装自己需要的基本软件?结果这台“裸机”里,除了“学习”软件外,别的应该有的如:人生方向的目标软件,克服困难的吃苦软件,追求上进的勇气软件,战胜挫折的意志软件,百折不挠的坚持软件,团结同学的友善软件,回报家人的感恩软件,以及一些需要动手的技能软件等等,全都是空白的。当孩子们遇到上述相关问题,你让他们用什么来处理?这同一台只装了“2000”软件的电脑,不安装其他相关的软件,连印刷排版都不能,让它来完成复杂的动画制作、财会算账、工业制图等等可能吗?天知道,一本会走路的“书”能干什么!
 

    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溺爱,必然导致生存上的“无能为力”。
    冬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天,和平中学重点初中二年一班,上课铃声已经过了15分钟了,冬冬才磨磨蹭蹭地出现在教室门口。王老师问“上课怎么迟到了?”“我爸爸不给我系鞋带,才……”在同学们的笑声里和目光下,冬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王老师来到冬冬面前,发现冬冬的鞋带是系了两个死扣后直接掖到鞋子里的。王老师一问原委才知道,冬冬从小到大老是姥姥系鞋带。当天早上妈妈带姥姥外出走得早,无奈的冬冬只能自己“解决”。
 

    你知道冬冬几岁了吗?他已经15岁了。15岁的少年能干什么?
    上海的成城也是15岁,不但学习成绩优良,还开发个网站,目前雇佣了5名大学生给其打工。
    清朝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多尔衮,15岁时,已成为马鞍上最善射的骑士,跟着老爸舞刀弄棒打天下。
    英国耐克鞋首席师霍克,15岁时就设计了气垫系统训练鞋。
    今年美国15岁小女孩汉密而顿,先后夺得了国内一系列冲浪赛事冠军。可她却是在两年前躺在浪板上休息时,曾被一条5米长的鲨鱼咬掉了一条胳膊的姑娘。
 

    我这里不是在苛责冬冬不上进,不要强,也不认为冬冬15岁不会系鞋带,这辈子就没“救”了。而是说把孩子“疼”到这个份上,该装的许多软件,90%都没装上,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冬冬的爸爸是一位大老板,曾对王老师说过,家里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沾边儿,从小到大连袜子都没让冬冬洗过,就是让他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王老师曾忧虑过,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很好地生存吗?冬冬的爸爸却满不在乎,他说连孙子结婚的钱都准备出来了。
 

    我对这爷俩儿,不只是忧虑,而且还很担心。把“知识”当做能力,以为上了名牌大学后,就能“包打天下”了;把钱当做幸福的保证,以为有了钱,儿子什么都不干,也能活得很潇洒。这是一个多么糊涂的爸爸呀!
 

    冬冬连鞋带都不能系,这表明他身上已缺少了很多早就应该安装的最基本软件。特别是独立生存软件的缺失已成为冬冬“致命”的软肋。当这种人步入社会后,别看他成就大业的软件没有,败家的软件却早已“成竹在胸”。“吃喝嫖赌毒”全来,有多少钱都能败光。
 

    一个是装着“钱是万能”软件的糊涂爸爸,一个是缺乏独立生存软件未见风雨的儿子。几年以后,当儿子走上社会舞台,这对父子“搭档”上演的剧目,毫无疑问会是以“爸爸遭心,儿子遭罪”为主题的多集连续剧。
 

    一些“老外”父母,给孩子安装软件确不“外行”。
    美国的父母不怕孩子“累着”。他们不但让孩子干家务,还用纸写下贴在墙上,便于随时检查、纠正。
   

    加拿大的父母放手让孩子“撒欢儿”。踢球打碎了玻璃,玩泥巴弄脏了裤子,都不会“挨呲儿”。有时为了孩子玩得尽兴,父母有时间也跟着一块儿“扑腾”。
    

    日本的父母让孩子独立自主。买玩具只管定出钱数,买什么孩子说了算。旅游上哪儿去,有时孩子一锤定音。上初中后,大部分衣服都是孩子自己上街买。
    

    德国的父母不搞“老子天下第一”。鼓励孩子跟大人“犟嘴”。孩子说得对,大人会给一个吻,有时还会给点“物质刺激”。
 

    英国的父母允许孩子失败。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儿,不是先打一顿,今后不许做,而是再让你重新做一次,教你避免失败的方法。
 

    老外们的做法,看上去一点“父母”的架子都没有,对孩子就像不是亲生的一样。如果让中国的“四老”看见,一定会骂他们太“狠”,不像话,跟子女哪能当哥们儿、姐们儿处,没大没小呢!
 

    但是,从安装软件的角度来看,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来看,老外们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高明的。
 

    生活里在两人较劲的时候,常常会冒出这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国与国之间,这句话不到“急眼”的时候,谁也不会开口的。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小字辈儿,确时不时地比量比量。
 

    中日两国的少年曾有两次大的动作。第一次是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3名中国孩子,年龄都在11~16岁之间,一起举行了草原探险夏令营。
    1.负重行走。按要求两国孩子人人须负重20公斤,步行5公里。中国的孩子走了一阵,叫苦不迭,借着背包质量差断裂的理由,争先恐后地将包扔到了马车里,而日本的孩子确没一个这么干的。
    2.对待生病。中国的一个女孩生病,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珠滚,于是被送回大本营,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蒙古奶茶的清香;一位日本矮小男孩也生了病,肚子疼得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让其坐车。他说:“我是来锻炼,当了逃兵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父母交待,我能挺得住,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便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3.就地野餐。内蒙古的孩子生起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整了米粥。他们说是请大人们吃,紧接着便狼吞虎咽。中国的孩子谁也不动,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结果大失所望,于是一个个饿着肚子哭着去找中国领队。
    4.环保考试。在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把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发现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中国的孩子却走一路扔一路东西……
 

    夏令营结束了,日本领队留下令人深思的一句话:“我们的后代比你们强!”
    当时,中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将他上面的所见所闻,以《夏令营的较量》为题发表在《读者文摘》上后,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几十家电视台、报刊争相报道,甚至惊动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呼声一度响彻云霄。当时,着实正儿八经地“热闹”了一阵子。过后,中国父母及“四老”们,并没有对“无微不至”说不。
 

    可叹的是2004年即12年后,中日少年在内蒙古大草原,又展开了第二次较量,这一轮的中国孩子暴露的“毛病”与12年前孩子的毛病如出一辙:娇气、懦弱、缺乏自立精神和恶劣环境中生存意识薄弱等,一个也不少。
 

    我不像几年前那样跟着“起哄”了,冷静下来琢磨,没法再埋怨中国的父母及“四老”们了。他们何尝不想让子女“文武双全”呀!但是,做不到!“应试教育”把孩子们紧紧地绑在书本上。早上天不亮孩子们就往学校赶,晚上父母都下班了,孩子们还在晚自习。他们也想搞点课外实践活动,洗洗衣服,刷刷碗,可哪有时间和精力啊!用不着同日本的青少年去“较量”,中国大学每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哪个不是“高分低能”,不搞“二次回炉”都没有人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真不知道主管中国教育大权的这帮“官老爷”们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他们这样把孩子“坑下去”是为了什么?坑到啥时候为止!
 

    国家的事儿,咱们草民说话人微言轻管不了,就此打住。孩子安软件的事。信不信由人,我说我的。
   

    现在,咱们国内当下有句特别时尚的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特别同意这句话,但关键是要弄明白“起跑线”在哪儿?眼下“起跑线”太多,有点把人弄得找不着北了。你看:办英语班的说在他们那儿;办电脑班的说在他们那儿;还有卖矿泉水的,卖书包的,连治大舌头的都来凑热闹,说他们那儿也是起跑线。这些五花八门的“起跑线”,有多大帮助,笔者没有考察和实践,不敢枉加评论,但有一点儿,家长们一定要瞪大眼睛,那就是与钱沾边的事儿,千万别轻意就“掏腰包”。因为,被弄到他们“起跑线”上的孩子,没听说一下子各方面成绩就提高了多少多少这样的成功案例,但受骗上当,赔钱又耽误孩子时间的倒霉事儿,却常见于报端。因此,做父母别听有关商家的瞎忽悠,此时多在安装优良软件上下功夫比啥都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