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人的心理软件是怎样安装上去的 (续3)
红苹果安上的说谎软件
记者:国外有这样一种说法: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从大师的观点里得到了印证,那么,能否请大师就父母安装软件的作用给予举例说明。
大师: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向你介绍两位法国习性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看到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鸡崽儿,总是会跟在孵化的母鸡后面,母鸡走到哪儿,小鸡崽们便会跟到哪儿。人们一直认为这种追逐现象是小鸡崽儿的本能。
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有了新的发现:小鸡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动物,依然会跟着跑。而且,其他一些雏鸟最初看到的任何移动的东西,不管那是什么,都会跟随其后。哪怕那个运动物体是个玩具动物,它也会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看一眼,拼命地朝着玩具动物追去……尤为重要的是,一旦雏鸟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之后,就不会再对其他物体产生类似的反应了。
海因罗特发现的这种雏鸟只认第一、无视第二的现象,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
科学研究还发现,“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比如,婴儿对电视就能产生一种负面的印刻效应。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这种情形下,如果每天给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的音乐、对母亲声音的反应迟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纠正,就很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
学者蒋光宇先生指出:“印刻效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轻心,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健康,甚至贻误终生。因为,一个孩子心理不合格,就可能出次品、废品、危险品。①
“印刻效应”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度。如果没有极特殊的原因,我敢说没有哪个婴儿不是躺在父母怀抱里长大的。他们睁开第一眼看到最多的便是父母,他们能听到声音时,最多的声音也是来自于父母。这种如此亲密的父、母子关系是其他任何人在孩子婴幼儿成长期间都无法取代的,其影响作用当然也是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这种相对的“三人世界”里,孩子就像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父母就像深耕细作的农夫,撒下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期间孩子会被安装上什么软件,对于孩子今后能否成长为正品、优质品,还是次品、废品以及最令人痛心的危险品至关重要。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人们历来把教师誉为“人类录魂的工程师”。现在细细想来,问题大的令人不敢深思啊!许多家长疏于管理教育,不就是因为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前途都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吗?
绍兴一中学学生,因不愿去食堂值班,被老师一怒之下,扯耳朵拽进办公室,先是用教鞭猛抽,后又拿出剪刀愣给小学生剪了个“阴阳头”,致使小学生出走了一夜。
郑州12岁女生小丽,指出老师一道数学题算错,竟然被恼羞成怒的老师一黑板擦砸到左眼流血失明。
凭良心说,绝大多数老师都能为人师表。但是作为学生个体,遇上一个不咋地的老师,那不就是百分百吗!
据有关调查表明,40%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说句不中听的,如果谁家的孩子遇到上面两个“缺德”老师,家长们有多少美好的指望,还不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谁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认为不是过去所说的“人民教师”(因为现在的老师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而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才是为孩子安装灵魂的、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工程师。
下面这些不完全的概括和归纳,甚至有些不太准确,但也足以说明了父母对孩子安装心理软件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溺爱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任性的软件;
安逸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依赖的软件;
粗暴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冷漠的软件;
欺诈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撒谎的软件;
争吵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诡辩的软件;
埋怨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责怪的软件;
偏爱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嫉妒的软件;
唠叨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麻木的软件;
专制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懦弱的软件;
挑剔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苛责的软件;
敌意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报复的软件;
讥笑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羞怯的软件;
羞辱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自卑的软件;
困苦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坚忍的软件;
自理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独立的软件;
宽容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忍让的软件;
鼓励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自信的软件;
称赞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自尊的软件;
公平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正直的软件;
支持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信任的软件;
赞同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自爱的软件;
温暖中生活的孩子,会被安装上友爱的软件。
这些“归纳”完全可以使有些父母看了会大吃一惊。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那些对孩子的过度疼爱,“恨铁不成钢”的打骂、专横、嗔怨以及不经意间暴露在孩子面前的道德缺失,会给孩子们身上安装上那么多的不良软件,致使孩子们在日后成长中,艰难地逾越着那些本应该不成其为障碍的障碍,甚至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l
中国人的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任何国家的父母都“急”和“重视”。但是,从实际的做法上看,大多数的父母把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当正确的做了,可以说是不但没帮上孩子“忙”,而且帮的都是“倒忙”。比如“自立”这个软件,它在人的一生中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事情都要靠它的支持去完成。这个软件应该在小孩子长到两岁左右,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开始安装。
一位颇有研究的学者,曾为妈妈们开了一个通过家务劳动,帮助12岁以前的孩子安装“自立”及相关软件的妙方:
2~3岁: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刷牙;拧开水龙头,往杯子里倒水;离开房间时,自觉关灯;把玩具拾起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把书和杂志摆回书架上;把餐具摆放在桌子上;清理吃剩下的食物;擦干净不小心弄脏的物品;把洗好的衣服和袜子折叠好;选择自己要穿的衣服,并能自己穿上。
4岁:自己洗手并把手擦干;摆放好碗筷;把杂物倒掉;大人买东西时帮助拿些小物件;整理床铺,收拾房间;擦洗器具;准备简单的餐后水果给大家吃;和大人一起洗青菜、水果。
5岁:给自己倒饮料;把各种食物盛入碗中;擦洗水槽、浴缸;擦干净镜子和窗子;接电话,并能自己拨电话;倒垃圾。
6~8岁:给花木浇水;削水果皮;用微波炉热食物或做简单的食物;把自己的衣服挂在壁橱里;清理干净橱柜。
9~10岁:换床单;会操作洗衣机;会做比较简单的饭菜;去邮局取邮件,能独自回信;能招待客人;筹划生日聚会或其他聚会;做邻里间的公务劳动;做些手工编织。
10~11岁:自己待在家里;支配一定数目的钱,一般不超过20元;会乘公共汽车。
11~12岁:路途近的事情可以自己出门去办;帮父母打扫房间;清理厨房;帮家里人去办些外面的事。②
如果妈妈们真的能按照这张图纸“施工”,不但能为孩子安装上“自立”的软件,其他的软件如“自信”、“吃苦”、“自尊”、“忍受”、“责任”软件也能安上。这样的孩子肯定比同龄孩子自立能力强,无论干什么,走到哪儿父母都可放心,学习也自然不会差。可是,我们的父母们是怎么做的呢?小孩刚学走路时,就怕孩子摔跟头,一看到孩子跌倒了立马去扶起来,很少有父母忍心孩子自己爬起来的。上学的时候,天天接送,生怕孩子丢了,弄得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怕孩子学习累着,奶奶、姥姥帮助做题、造句的也不在少数。上补习班陪读;上特长班陪练;上劳动课陪干;上学校陪接送。这种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四陪”现象,几乎普遍到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这样的父母。一些外国父母们看到后,难以理解在心里画着问号:中国的父母怎么了?
中国的父母们对此早已不以为然,因为所有的父母都这样做。他们的心里一直这样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能“挺住个了”。事实上这种想法太天真了。孩子身体长大了,不等于他们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软件自然就产生了。当孩子走上初中、高中、大学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已经无法离开“拐棍”了。
有位石家庄的李先生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建筑公司,资产近百万。去年他关闭了自己的公司,甘愿来到在天津一家建筑公司做一般职员,跟同事睡集体宿舍。目的只有一个,照顾好在天津上大学的女儿。李先生说:孩子在家时,就什么也不让她干,还为她专门请个寸步不离的保姆照顾她。平时不但连手绢都没洗过,上学、放学书包都是保姆背着。这回上大学后,本想也乘机“锻炼锻炼”她,可是我和她妈一说要回去,她就拉着手哭着说不让走,要不就跟我们回去。这两天我们也看到,连上街买日用品都不敢去,怕出了校门找不回来。真要是把她一个人扔在这儿,还真放不下心。没办法,我和她妈一商量,干脆租个房子陪着她吧!
一个上大学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羽翼便寸步难行,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个孩子的心理软件严重缺失,特别是独立软件近乎于没装。因此当孩子离开父母和家庭,就像一个有很多部件还没有安装上的汽车,便被人推上了马路。这台汽车显然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怎么会在马路上奔跑呢?另一个问题说明了孩子之所以不合格,是因为“组装”产品的生产者——父母严重“失职”。因为能为孩子安装“独立”软件的经历,都被他们的“溺爱和保护”取替了。孩子成为“次品”完全是李先生夫妇一手造成的。像李先生这样陪读的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已成了当今大学的一道陪读风景线。令人担心的是,让这些已经缺少“独立”软件的孩子,继续在这种“保护”下生活,孩子什么时候能把“独立”软件安装上,扔掉身边“拐棍”呢?!像这样爱孩子,实
际上是害了孩子。这种缺乏独立能力的孩子,即使走上工作岗位时,今后又怎么能够独当一面呢?只注重孩子的身体爱护和知识的“学习”,无视孩子独立软件的建设,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大缺失,也是当今父母在关心、培育孩子中的一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