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超限审查漫谈

(2017-02-24 18:33:3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超限审查漫谈作者:xjh_k

   超限审查这个让结构设计人员脱一层皮的玩艺儿,正式开始实行是在 1997  12  17 日, 即《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部第 59 号令)。

     在此之前,一些地方也有一些启蒙性的规定,但很不成熟且不统一。

     90 年代后期,住宅商品化改革,房地产业启动,各地高层建筑建设风起云涌,超限审查制度实际上是必然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现在不知会有多少危楼。

     2002  9 月后,又陆续颁布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 建设部令第 111  ) 、《全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章程》、《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法》等部门规章和文件。

    2002 年版的《管理规定》,与 1997 版相比,主要有有几个变化:

1  取消了高度超过当时规范规定各种结构最大适用高度比例的限制。

2  取消了“在房屋高度、高宽比和体型规则性至少应有一方面满足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的规定。

3  允许参照国外软件的计算结果。(之前只能采用通过国家鉴定的软件, 97 年左右,能勉强胜任弹性阶段地震分析重担的基本只有 DOS 版的 TAT  TBSA  GSCAD  3 (那时好像SATWE还没出来),素的sap84也能使用,但前后处理工作量令人生畏,好像较少有人直接使用。

4  对建设单位的违规罚款翻了 10 倍,对设计单位、勘察和施工单位的违规罚款反而略有降低。

  随后,各地纷纷出台实施细则,成立专家审查委员会,好不热闹。比如上海 2003 年的 702 号文,在2010 版抗规和高规已实行的今天,都还没有废止,导致有时超限的判定生搬硬套,还造成了一些麻烦,比如有剪力墙的的结构楼层刚度按新高规已可按剪力与层间位移角的比值计算,但统计不规则情况时还必须按等效剪切刚度。不过也可以理解,总有个缓冲期,据说已在酝酿新版的细则,目前是不是出来了还不清楚。

  1997 年至 2006 年,全国超限审查的项目数达到了 1000 

 超限审查的理论意义,可以用某院士如下一段话概括:

 规范和规程的内容,是某些经过理论研究分析证明合理,经过工程实践证明可行,而行之有效的结构的经验总结。因而它有一定局限性, 亦即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同时也不是最先进的。

 对于符合其适用范围的工程,按照有关规定去设计,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至于超出其适用范围(限值或规定)的工程,就应该进行补充分析研究或实验,论证其可行性,并经过审批才能实施。

 当比较大量超限的同类型结构经过相当的工程实践,认为行之有效并具有相当经验后,就会在规范的改版时被纳入。这样,规范的水平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们并不反对超限,但不要超的太多太远,并且一定要做好论证工作。

超限审查的实际作用和意义,也可用某位领导的话概括:

1 、通过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提高了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定了最基本的安全要求,是勘察、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的依据,对超过抗震设计规范适用范围的工程,现有的研究工作还不够,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
所以必须要进行审查。 
    2 、通过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促进了建筑科技进步,包括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超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就要改变传统的结构体系,采用轻质、高强、高延性的材料,优化设计方案,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新技术,以及在施工建造中采用新工艺,超限审查为相关技术发展进行充分的论证,从而促进建筑技术的发展。 
    3 、通过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规范标准。工程设计规范是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的总结,抗震设计规范更吸收了大量历史地震震害的经验。但是规范总是落后于科学试验研究和工程建设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修订、改进。超限审查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规范标准的修订和改进积累了许多经验。

 

遗憾的是,在不少单位,各专业间比例还是按照2000年出的一个设计劳动定额,这个定额根本没考虑超限审查对结构专业工作量的大量增加(那时还基本没有这个环节,如前述),只是有个“非抗震设计”与“抗震设计”5%~10%的修正,实际操作往往被“遗忘”了。我统计过一些人的意见,超限审查对初步设计阶段结构工作量增加约100%,施工图阶段增加约20%~50%。个人认为施工图阶段,有的工作量增加幅度也能达80%左右,比如有个大高层裙房不设缝,温度应力计算、带剪力墙整体计算、去掉剪力墙整体计算、分块计算、局部改变模拟加载方式计算,然后包络设计,最后配筋时,梁柱平面图里有人工处理后摞在一起的4~5种不同颜色计算结果, 逐个手工配筋和核对,而且建筑稍有改动,对结构配筋的影响是辐射状的,几乎是全范围核对,绝非局部影响,设计人员和校审人员苦惨了。

    不过任何规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何况设计行业市场化后,接项目成了最重要的事,还得向前期倾斜,也基本可以理解,吃亏是福嘛呵呵,只是希望适当改善而已。从正面看,这种项目也能锻炼设计人员的内功,无形的收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