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几次超限审查的经验教训和得失(一)
(2017-02-24 18:33:11)
标签:
转载 |
几次超限审查的经验教训和得失(一)
从2012年至今有近10个项目进行了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均顺利或勉强通过,有的项目是多幢各自不同特点的超限情况报审。
下面仅根据这些超限审查的过程经历,记录一些印象较深的花絮和感受,也涉及一些技术要点,但不想在这里谈详细的数据,点点滴滴的没串成系统,希望对有心者有点启发。
一. 沪郊区某项目:基本通过
主要是立面造型原因,在立面中部要形成一个大凹口(但顶部几层还是盖满了),造成有几层有效楼板宽度太小,大概小到了所谓典型楼板的40%以下,这是光一条就要进宫的;其次有穿层柱、位移比不容易调至1.2以下、建筑物之间连廊很多的情况。另外就是地下室顶板有一个很宽的的洞口,大约30~40米宽,但为了简化设计,刚开始还是准备把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有了这些情况,我们不得不如实告诉甲方,这样甲方通过关系联系到某区抗震办的主任,让我们咨询一下,结果是说,顶板开大洞不能作为嵌固部位,刚度比再大也不行,光这条就得走一趟了(不嵌固在顶板不就多塔了吗?),后来我们又进行了适当调整,将嵌固端落下去了一层,位移比什么的也勉强计算掐在了1.2以下,楼板也调宽了点,超过40%,但不超过50%。再次电话咨询,结果还是建议做个超限(就像医生建议患者,多做些个CT、核磁什么的,当然也是为了患者好,呵呵)。
这样就下决心做一个了,当然甲方要限时拿出文本了,印象中好像就给了8天,这些天加班加点,最后总算弄出了文本。
某月某日,上会审查,结论“基本通过”,给了20多条意见,这“基本”2个字,可谓芒刺在背,意见的数量也使甲方有了投诉的动作。
问题就是问题,不容回避,分析原因,一是我们重视程度不够及投入有限,这里面又有当时我们复杂项目太多的客观原因,而此项目算是最简单的了;还有主观上多少存在一点觉得项目不大、相对简单的思想;二是设计人员经验欠缺,不过相信通过这次经历,以后应该会好得多。
但不管怎样,“基本通过”也是通过,我们在任务紧、人手紧且时间短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当时加班的情形现今仍历历在目。无论如何有几点需要回顾一下,作为以后的镜子:
1)
2)
3)
在超限审查阶段,连廊的设计深度是:连廊支座具体选型组合,包括受力、滑移量参数;支座节点示意图;连廊结构平面布置及结构立面图(与建筑物的定位关系的表达要明确,如轴线号、滑移缝宽等;支座允许滑移量的计算。另外即使连廊不构成连体定性,与支座相连的梁、柱、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的措施应明确;当支座牛腿并不在楼板标高处且错开水平梁,且连廊跨度、层数、宽度较大时,水平传力路径是否可靠要格外注意,必要时进行可靠的加强(局部楼板加厚、牛腿和梁水平加腋、梁柱配筋加大等等。)
4)
这个给我们的启示是,结构不规则情况,只要套的上相关规定,可不可行很可能就不由我们说了算,即使可行也得从专家笔下写出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