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球摄手
高球摄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814
  • 关注人气:3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几次超限审查的经验教训和得失(一)

(2017-02-24 18:33:11)
标签:

转载

几次超限审查的经验教训和得失(一)

2012年至今有10个项目进行了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均顺利或勉强通过,有的项目是多幢各自不同特点的超限情况报审。

下面仅根据这些超限审查的过程经历,记录一些印象较深的花絮和感受,也涉及一些技术要点,但不想在这里谈详细的数据,点点滴滴的没串成系统,希望对有心者有点启发。

. 郊区某项目:基本通过

   项目面积不大,总共就3万平米,一个地下二层的地库上有210几层办公楼(南塔、北塔),大概40~50高(不管怎样超过24就算高层了),框架剪力墙结构。

   最初甲方是不希望做超限审查的,给我们强调建筑方案应以结构无需超限审查为原则,否则宁可调整方案。但随着设计的推进,一些疑似超限的元素像小草的种子一样顽强地冒了出来了,挡也挡不住,不用说方案调整是很困难的。

主要是立面造型原因,在立面中部要形成一个大凹口(但顶部几层还是盖满了),造成有几层有效楼板宽度太小,大概小到了所谓典型楼板的40%以下,这是光一条就要进宫的;其次有穿层柱、位移比不容易调至1.2以下、建筑物之间连廊很多的情况。另外就是地下室顶板有一个很宽的的洞口,大约30~40米宽,但为了简化设计,刚开始还是准备把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有了这些情况,我们不得不如实告诉甲方,这样甲方通过关系联系到某区抗震办的主任,让我们咨询一下,结果是说,顶板开大洞不能作为嵌固部位,刚度比再大也不行,光这条就得走一趟了(不嵌固在顶板不就多塔了吗?),后来我们又进行了适当调整,将嵌固端落下去了一层,位移比什么的也勉强计算掐在了1.2以下,楼板也调宽了点,超过40%,但不超过50%。再次电话咨询,结果还是建议做个超限(就像医生建议患者,多做些个CT、核磁什么的,当然也是为了患者好,呵呵)。

这样就下决心做一个了,当然甲方要限时拿出文本了,印象中好像就给了8天,这些天加班加点,最后总算弄出了文本。

日,上会审查,结论“基本通过”,给了20多条意见,这“基本”2个字,可谓芒刺在背,意见的数量也使甲方有了投诉的动作。

问题就是问题,不容回避,分析原因,一是我们重视程度不够及投入有限,这里面又有当时我们复杂项目太多的客观原因,而此项目算是最简单的了;还有主观上多少存在一点觉得项目不大、相对简单的思想;二是设计人员经验欠缺,不过相信通过这次经历,以后应该会好得多。

但不管怎样,“基本通过”也是通过,我们在任务紧、人手紧且时间短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当时加班的情形现今仍历历在目。无论如何有几点需要回顾一下,作为以后的镜子:

1   在交文本的当天,发现没有进行弹性时程分析,理由是立面没多少收进,竖向还算规则。这是对新规范消化不够,同时也对此分析的意义认识欠缺。但来不及改了,只好交出去再说,PPT阶段补上,最后专家还是提了这一条,只能补上。这点说明,过程控制不到位。

2   制作文本的前2小时,发现文本里只有“文本”,没有“图纸”,这是明显的经验问题。后请快手同事发挥速度优势,将各种CADTSSD的功能用得淋漓尽致,2小时内将全部结构平面赶出来了,具体方法是直接从模型导出各层结构平面,放到TSSD快速加工,直接插入建筑轴网,用刷子快速扫刷,梁柱线条该粗粗,该细细,该实实,该虚虚,利用自动标注梁截面尺寸和构件定位功能,最后图还很漂亮。但毕竟只有2个小时,提出延后或招致不良影响和后果,结果是楼板升降标高顾不上了,轮廓线、管井定位与建筑的吻合顾不上了,后来这些“小节”都成了饱受甲方诟病的原因,多少是有些狼狈的。这点也说明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尤其当人员经验欠缺时。

3   忽视了连廊的设计和交代,被专家提了意见,也是我们的一个教训。连廊两端落于不同结构单元,这样专家会非常关注连廊的支座做法,支座选用不当,会被认为连体,属于较严重的不规则,处理会十分麻烦。如果文本里支座和连廊本身的做法不交代清楚,专家是不会放心的。

在超限审查阶段,连廊的设计深度是:连廊支座具体选型组合,包括受力、滑移量参数;支座节点示意图;连廊结构平面布置及结构立面图(与建筑物的定位关系的表达要明确,如轴线号、滑移缝宽等;支座允许滑移量的计算。另外即使连廊不构成连体定性,与支座相连的梁、柱、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的措施应明确;当支座牛腿并不在楼板标高处且错开水平梁,且连廊跨度、层数、宽度较大时,水平传力路径是否可靠要格外注意,必要时进行可靠的加强(局部楼板加厚、牛腿和梁水平加腋、梁柱配筋加大等等。)

4   由于地下室顶板有很宽的洞口,报审时嵌固端好像是取在地下一层底板,有意思的是专家组反而要求嵌固端就取在地下室顶板,但刚度比要满足上海规定(考虑地下室层高的2倍以外的墙柱算底部刚度,实际操作竖向构件计算范围是每边各出去一跨),同时顶板要用PMSAP算一个地下室顶板应力(注意要取消绝对嵌固参数)并据此配筋。

这个给我们的启示是,结构不规则情况,只要套的上相关规定,可不可行很可能就不由我们说了算,即使可行也得从专家笔下写出来。

5   设计过程与建筑专业的协调需要改善。后来才得知,有时其他专业不收敛的修改,在早上提给结构,往往到晚上或次日就逼结构出图,俨然监工,岂有此理嘛!条件不行就不要勉强接收,否则出问题就得自己兜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