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第88个故事
(2013-03-20 10:51:33)
标签:
休闲 |
分类: 人生百态 |
去年办了健身年卡以后,为了监督自己,每去一次都写一条微博。目的有二。一是到最后看能去几次,用办卡花费除以次数,就得到平均每次的消费。如果去的少,以健身10次,办卡1000元为例,则相当于每次消费100元,如果去100次,则每次10块。傻瓜都知道,去得多,这钱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俗称,值。这和买衣服,多穿几次,利用率就高,道理是一样的。扯远了
其二,每一次健身都会发生一些趣事,记录下来也蛮有意思。
那天很晚才出门,到了健身房已经8点多了,在门口见到可人的客服经理吴小姐。她不是能说会道那种,而是有点甜甜的、嗲嗲的,和会员相处地不错(如果不好,那早就应该消失了),和每个人都能轻松地聊。见到她,提到了我的卡快要到期了,说这段时间续卡可以送3个月。我笑她,你们天天说只有这段时间送,到头来哪天不送?这是他们销售冲业绩惯用的伎俩,都用烂了。她笑笑,不否认也不承认,对于被识破,她们自然不会露于色。不过,我突然有个新的想法,就是我只想办健身年卡,因为游泳次数不多,含游泳的年卡多花1000元,我买泳票每次40元,估计花不了1000元,这年月,能少花就少花点吧。于是,我问她有没有别人不健身的卡,更名给我,据说网上有这种卡在卖,标价,即使加上200元更名费,也比牌价便宜。见我对这种卡感兴趣,吴小姐马上说,她曾经帮一个朋友垫钱办了张年卡,但后来这个朋友怀孕不能健身,这卡最后开卡期限快到了,如果我要,那她愿意付更名费,再降200元,赶快把钱拿回来。正中我下怀,既可便宜又可帮助别人,一举两得。两人一拍即合,那就说好,时间快到时我来办手续。
办妥了一件事,未免得意起来,见到来健身的邻居球友,马上向他表功(低价转让卡的事是他告诉我的),谁料他说,她说自己垫钱你就信?这种转让本来就便宜,连更名费,比她给你的价还低300,她哪里亏,是赚了300。原来这样,怪我之前没听清楚他的意思,贸贸然就轻信了。不过幸好没亏。只是以后还得打醒精神,不要轻易答应,先问问别人才决定。
和吴小姐聊了半天,眼看健身操时间过了一半,不过既然来了,就去扭一扭动一动。健身操是最早接触的健身课程,90年代,还买了健力宝健身操系列在家里录像机里放,跟着跳。现在的健身操课程,原理还是一样的,就是简单的动作不断重复,通过多次挤压,刺激某小肌肉群,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跟着音乐节奏跳,通过快慢来调节有氧程度,如果呼吸调节不好,做起来还是蛮吃力的。另外,我觉得跳这个操,能最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协调性。何为协调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出左手,同时出右脚,这样人的肢体看起来是舒服的,如果,左手左脚,怎么看怎么别扭。现在打球中,肢体语言就透露了这个人的协调性。休息时、无聊时,我会留意看场上球友的动作,如果一个人在打球过程中,人的身体不是舒展的,而是缩手缩脚,身体缩成一小团,那么我基本上判断,这个人在运动方面缺少天赋;另外,就是节奏感,有些人天生节奏感很强,在场上一蹦一蹦地,这也是运动天赋的一种体现。有些人天生的反应也很快,但动作和击球不在一个点上,过早或过晚,这是缺节奏感的一种表现。
跳了半个小时,长外套还不用脱,只是微微发热。接着去器械房跑步,上器械练。我们这个健身房不大,和很多规模大的健身房不能比,很多器械都没有,比如练大腿内外肌的就没有,不过,贪图地点近,容易坚持,再者,练的办法很多,不靠器械徒手也是可以练的,关键是有没有心去琢磨。每次1个小时多,练的内容可多可少,晃一晃时间就过去了,总之,达到了运动的目的,这就足够了。
那天练完,9点多了,我和正在放松的球友说着话,健身房这时人不多,除了我们倆,还有五六个人,有个刚毕业模样的小孩在练,有两个人盯着电视直播里的篮球看,其中一个看电视的人带眼睛,不是很老,但眼神总是很阴郁,为什么我对这个人这么有印象呢,原因是我见不到这个人不止一次了,好几次晚上时间较晚,他就出现了,不怎么动,偶尔做做腰腹,很休闲,更特别的是,他和我一个初中同学很象,体型模样都相差不大,唯独那个眼神,我始终不敢和同龄人对等起来,更不敢上去和他相认。他没有注意到我在看他,我们的眼神有几次相遇但很快就擦身而过,我想,如果他是我同学,应该对我有印象,现在他对我一点反映都没有,估计是长相相近的陌生人。
那天我和球友聊天,我把这个有趣现象跟球友调侃,说这人和我同学很像,谁知球友说,你同学姓什么,我说姓董,球友说那好,我问问那小孩,啥意思?原来,球友和小孩是大学校友,小孩和那陌生人也是认识的,小孩子过来寒暄了几句,我就把问题提出来了,小孩子也问那个同样的问题,你同学叫什么名字,我回答,小孩子很诡秘地一笑,是他。在被我否定了之后被确定,这个事实突然变得不可思议。
等练完了,我同学还在那里看电视,我过去拍拍他的肩,他扭过头来,疑惑地看着我,我说你认得我么,他好象没什么反映,我只好自报家门,他才露出惊讶的表情。。。这后面,花了半个小时,我们重温了久别两三年所发生的事。我还特别提到了他的眼神。他解释,因为我不太注意看人,所以给你产生这种感觉。
老实说,我不想把人分析得体无完肤,但我不免对他现在这种精神状态表示担忧。因为从他现在的生活状态,看似清闲,只在业余做一些义工的活儿,涉及残疾人培训以及什么讲演俱乐部之类和我们比较遥远的领域。从他的回报社会这一本意来说无可厚非,但听了他讲的不被大家所接受的种种遭遇,我个人觉得,有走火入魔之嫌。当然,特殊的领域就需要有特殊的心镜,俗人是无法体验的,这可能是我觉得他内心阴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