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八年 羽毛球(2008-2009)
(2011-11-10 00:05:17)
标签:
羽毛球体育 |
分类: 羽球心路 |
2008年,说真的,那一年的想法不是怕输球,而是更多地想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我最不能容忍的是自己状态的下滑。谁都有这种时候:钻进牛角尖里,死活跟自己较劲。有一次比赛我司职单打,打得实在太烂,赛后马上恶补半场单打甚至和男士们开起单来。不过说真的,这种多拍练球对短时间内能力的提升,效果非常显著,让我在年底打YY比赛、沈阳公开赛、北京公开赛,状态回升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不惧怕和对面的男士对拉了,被动的摆脱能力加强,甚至有时候还能打到让对手意想不到的落点。然而,有得必有失,那一年情绪上波动挺大的,这无形中伤害了身体破损了元气,这注定再好的上升趋势也只是昙花一现,命运就是这样公平,过度挥霍自己的身体,迟早要补偿的。
2009年,一月中就受了严重的膝伤而到处求医,那一年被我笑称为“受伤年”,因为周围的球友接二连三地受伤。伤兵满员,引发了大家对是否练球和如何练球的重新思考。那段时间,与其说在寻医,不如说在寻求心理支撑。不放过任何一种治疗手段,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康复希望的蛛丝马迹,焦虑、焦急,恨不得第二天就完全好,根本不愿意做长期治疗的准备,这就是任何人生病以后无助心理的外在表现。而作为病人,即使康复了,他的内心也可能比原来脆弱和自卑,严重的可能会自闭(不是这个人希望自闭,而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病痛的人无法理解病人的切身感受,所以沟通的渠道无法建立)。人其实挺可怜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身体是有可能康复的,但心理上的康复,却要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相当漫长的过程。说着跑题了,说说这打球的事,6月23日去承德上场打了打球,那时我就表示:俺尚能打球;却无意复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直到10月17日代表五方桥俱乐部参加颐运康园-飞天杯业余羽毛球公开赛,才发现那不是梦。尽管那次比赛两腿发软,手上毫无感觉,但在队友的鼓励和关照下,顺利完成了比赛,之后,大大小小赛事一发不可收,葵花杯、YY杯……一点点找回打球的感觉。而紧接着之后的三项赛事,可以说,都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华羽-伟士杯羽毛球邀请赛甲组35-49岁混双,我和阿伟,1分小胜何阳和张雯,比赛不是打得多么好多么精彩,而是我感觉我从中获取了难能宝贵的内在能量;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的羽毛球比赛女单冠军,混双亚军,是我对教练用心帮我康复的最好回报;受邀参加“新龙杯”业余羽毛球邀请赛和保定市首届“YONEX杯”业余羽毛球大奖赛,我觉得是球友们对我复出的鼓励,这其实是对受过伤的人,有非常好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