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邻右舍褡裢火烧

标签:
褡裢火烧左邻右舍老北京小吃美食 |
分类: 讲饮讲食 |
发小从广州过来旅游,想找北京小吃,我本来想吃便宜坊的挂炉烤鸭,但她想吃点另类一点的,我突然想到了不远的一家褡裢火烧,以前经过的一个很北京的店面,进去过一次,但没吃着,一直心驰神往。
造型古朴的菜谱木壳
相约早一点去,我上次去就挤满着人,要等位,火爆得很。不过昨天非常稀奇地人不多,座位有的是。发小摆好架步,从进门前,到坐下,一直忙着拍照、录像留念,不亦乐乎。
在我印象中,这家店已经开了很久,估计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而且也是老北京爱去的地儿,这不,昨天,就发现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人中有老北京的身影。
我们点的都是网上说的经典菜式,老实说,我对吃不讲究。昨天去之前上网恶补了一番,而且抄下来,难得去一次,别漏点了——褡裢火烧、芥末墩、炸灌肠、炸咯吱、麻豆腐、京糕梨丝,这里的东西都不贵,几块钱一份,赞不绝口的玉米面粥还是免费的。
羊油麻豆腐
北京的特产,他处皆无。此物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份,就是麻豆腐。幸好现在才看到和豆汁有关,不过当时也没觉得有膻味,配着裹在其中的青豆和雪菜来吃,香而不腻。
炸咯吱
炸灌肠
炸灌肠和炸咯吱有点类似,都是一种面炸出来的,灌肠是大米面做的,咯吱则是豆面;都是蘸蒜汁吃。只是口感有些差异, 咯吱更厚一些, 里面更绵软。咯吱的蘸料也可以加醋、酱油、辣椒等等,昨天,那一小碗咯吱的蘸料就最受发小和她儿子的欢迎。
芥末墩儿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怎么在家里做芥末墩儿。据说,芥末墩儿是老北京年夜饭里必须有的,满族人尤其喜欢吃这道菜。它属于凉菜,而且是凉菜里的首席,盛行在冬季和初春时吃。食用的时候,要用干净筷子把芥茉墩逐个地夹出来,放在小碟内,再倒些原汤,味道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喝一口原汤透心的凉,芥茉钻鼻的香辣味儿,顿时令人痛快许多。年菜中大鱼大肉甚多,吃口芥茉墩能起到清口儿的作用。昨天,最快被消灭的也是这个小吃,在炎热的天气下,人果然清爽很多。
褡裢火烧
这个名字首先让我联想到“火烧圆明园”呵呵。它和北京的锅贴、馅饼等,馅儿是差不多的,也都是油煎,只是形状各异,褡裢火烧,因成型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而得名。正好一两三条。
京糕梨丝
清爽可口的饭后甜点,浅色的是梨,深色的是京糕,京糕吃起来象山楂,不知道和山楂有没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