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羽毛球漫谈 |
分类: 羽球心路 |
在“老鼠爱大米”的唱吟中,我继续写下去。
很短时间前我见到几位久未谋面的球友,他们正在闭门修炼。和他们打了几局,应该说他们的技术和稳定性都比原来有所提高,不过,球路上好像还是老套路。当然,我想再高明的教练都不可能手把手地教我们,这个球应该这么打,才是最合理和有效。但事实上确实是这样,对于同一个球,放、拨、推、杀、吊,直线、斜线,有若干种组合,其中可能只有个别方案才是最“佳”。不过,由于没意识到,我所见到的处理方法,大多是用个人惯有的挥臂方式、击球点、力量、角度去打这个球,这些套路,似乎不可改变,没法改变。
这就得谈及我们需不需要球路的变化。应该这么说,当你觉得有用,就会需要,否则,浪费时间再说下去。如何改变,我想举个自己打后场头顶球的例子。
以前,出于能力原因,无所谓打哪里,反正能打过去就算不错了,现在,在充分转体之后,就会有很多选择,比如吊对角网前、拉后场中间的平高球、杀球等等,我发现很多人较多地采用吊对角,可能他们当时持拍的角度比较适合切球托,但这时得看对手的站位,因为吊对角,容易会出现线路长、球速不快、吊得偏高的问题,如果对手站位偏中间和前场,那么这个球基本上是给看住了。对拉直线高球,也可以,但这时对手是正手,就等于把一半的主动权给了别人,因此,我们想想能否吊直线网前和杀直线。说实话,这是比较少的选择。然而正因为少有,对手才不会放过多注意力去防范,才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能否想到和能否做到是两码事,但我们不能不去想,尽量去做,尝到甜头后就知道它的有用了。
我想我这次只能先说到这里了,其它,得靠读者自己的领悟。
前一篇:想一口气聊完最近的——球
后一篇: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