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羽球心路 |
这段时间,最让我感动的人是我的同事们,望京的同事,和我们羽毛球协会的同事。
同事,是我以前极少涉及的领域,直到上次那场没打上的比赛,还有最近组织的羽毛球协会活动。
招募会员时,一下子报了三十个人,我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难得这么多人喜欢打羽毛球,愁的是三十个人挤在现有的三个场地,那是何种情景?可是,当我再发邮件通知要交会费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退出了。这样也好,要真的不想打,直接了当讲清楚,省得以后麻烦。
剩下近二十人,有些人我还不太认识,有些人是我的忠实拥趸(臭美一下
),反正,我希望加入的人都确实有打球的愿望(不管他的愿望是什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坚持参加活动。

当然,有美好愿望和能否实现是两回事,因为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是做销售、工程或技术的,工作时间不固定,随时可能加班出差,想打球却难以保证。但是,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信任地把三百大圆掏给我。
上周,千呼万唤的羽毛球协会终于第一次活动了,但有人在外出差,赶不回来,有人最近很忙,也来不了,后来只到了九个人。三个场地阔绰有余,足以让有些场地紧张的俱乐部看得流口水。但我没注意到这个,我的眼里、心里已经被场上的八个人占满了。
某部门的助理小孙平时爱打羽毛球,但很少参加公司的活动,这次募集会员,她是表现最积极的一个,同时她可能是年纪最小的,所以让我不得不给予她更多的关照。听说,她最近几周的周三晚上还要去阜成门上英语课,我原以为她会缺席,但她出乎意料也去打了,只是提前一个小时走呢。上半场打球,下半场上课,一晚上还赶场,真是不容易。上周,我和她打了打,小姑娘很有运动细胞(居然还有勇气报篮球协会),只是平时和朋友打的都是站着的球,之前对手、脚毫无概念。相信有了身体这个基础,能较快地提高起来。
协会里还有两个享受“特殊待遇”的人。一位是小毕,长得宽宽大大的汉子,在我收钱的时候,他专门向我说明他是外派到北京的,可能只能打半年,能否只交一半的会费。另一位是我们在新东安部门的同事小宋,身体素质也是特棒,力量好,反应快,在协会没成立前他就来过这边场地打球,他也说他想在新东安的羽毛球活动未落实之前来我们这边打球,按次交费。他每次来,都是骑着自行车四十分钟从新东安跑过来,打完后又骑回去……
这些同事们,在生活、工作中,可能只有点头之交,然而,因为羽毛球的关系,让我一次次莫名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