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相对于上海、广州,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大气,不过,这需要给我更多的时间去体会。
到目前为止,我去过北京三次。1991年暑假,我在北京呆了好象有半个多月,住清华的学生宿舍,还住过在五棵松附近的朋友亲戚家。当时去过很多地方,象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香山、植物园,走马观花;2002年国庆,我第二次来到北京,准确地说,是路经北京,总共停留的时间不过两天。那次本想走更多的路,但脚伤未愈,所以多在游车河了。刚过去的2003年底,我第三度降临有点熟悉又很陌生的北京城,这次我希望能在短短的四天里让自己接受北京,同时,也被北京所接受。
北京的行:
来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向我抱怨北京的堵车,但这次在北京十分庆幸没有遭遇。反而,在北京坐车,感觉还是满有趣的。
北京打的还算方便,没出现过象在上海靠近南京东路口的河南路上等半个小时还打不上的的情况,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起步价10元,可以坐4公里,而广州的的士,7元才走2.3公里,之后价表就在拼命地狂跳。虽然价美物廉,但在北京打的还是有打醒精神的时候。第一,就是在机场打的进市区,若路途太短,象三五十块钱的,极可能会遭到司机的抗议。其实,这种情况在广州机场也很常见。但可能由于机场管理的原因,北京和广州似乎都没有象上海那样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以至于这次来接我的人都没敢换车,拉上我就又直接进城了。第二,可能是北京人性格使然,北京的士司机似乎喜爱开快车。有天夜里坐的士,那师傅似乎不服被人超车,结果两辆车把马路当成了赛车道,在慢行的泥头车之间左冲右突,你追我赶,把坐在车里的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来到北京,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建议大家坐坐公交车。北京之大,相信很多地方不是地铁和轻轨可以到达的,所以可想而知北京会有多么发达的公交网络。我住在东四环,刚到的第二天就有人指路给我看,这就是进城的路,坐到东直门就可以上地铁了,我紧记在心。正巧,马路对面就有一个公交车站,车还挺多,但很多站名都不知身在何方,唯一认识的只有416去的东直门。这次在北京,我坐了两次416。似乎416的车型有点老,象广州七八十年代的公交车,前后两卡,中间用帆布连着的。座位狠少,可能这样可以在高峰期容纳更多的人。一辆车有前中后三个门,三个门都可以上,但下的时候得从中门下,因为售票员坐在那里查票。北京的售票员还挺辛苦的,不仅要在车启动后走前走后地卖票,而且还要负责报站。记得我坐的第一辆416售票员,报站的声音象低吟,音调特别怪异,让我在心里直偷笑。在北京坐公交不贵,12公里以内只要1元,但似乎乘客中也有不自觉买票的,从前门上来后并不主动去买票,而是非等售票员过来叫才懒懒地去掏钱。不知乘车高峰期售票员是怎么卖票的,看来她非得要有火眼金睛不可。
在北京过马路可得要当心,因为车速实在太快了,好象他们都在赶飞机。可能这对不太守交通规则,随便穿行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在北京呆久了,必定把人训练得循规蹈矩的。
最安全,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当然要数地铁和轻轨。第一次来北京时坐过地铁,好象是一块钱的车费,现在已经是三块钱,似乎物价涨得还不算多,不管坐多远、多久都是这个价,算来也实在划算。现在北京的地铁也还是人工卖票,人工检票,虽没有广州和上海先进,不过这可能比较贴近北京的实际。地铁站台的构造象个苏联时代的人防设施,够高不够宽敞,配上一节节不连通的车厢,仿佛让人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我坐了几次地铁,都不在高峰时间,人还凑合,没到摩肩接踵的地步。北京有两条地铁线(可能还有更多的吧),但我印象中就以为只有一条,搞了半天,我在西单下来,却老找不到去崇广百货的出口,原来我坐错线了。
因为要去大盟的球场,因为听朋友介绍坐轻轨到五道口下就非常近了,所以我头一次坐上了北京的轻轨。不知上海的轻轨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它好象没有想象中那么慢,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在地图上,这条轻轨与地铁的东、西直门站相连,穿行在北京的北部,确实大大方便了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们的出行。
当然,最最方便的出行方式是自驾车。早听说北京养车成本比较低,不知这是不是北京人买车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拥有全国最宽马路的北京却经常堵车,这大概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吧。
北京的吃:
我十分记挂十几年前吃过的那个煎饼裹子,那是一种北京小巷子里很平常的食物。在一个带蓬带轮带炉的车子台面上,倒一勺面浆,匀开成圆饼状,打上鸡蛋,放上油条什么的,煎一煎,裹一裹,就可以进口了。这样的早餐很方便省事。可惜这次没有机会吃上,不知现在在哪里还可以吃得到,吃起来还是不是以前那么香。
这次在北京正值圣诞,不管是堂皇的大酒楼,还是路边的幺店子,都给装扮上一种非常浓厚的节日气氛,在悠扬的圣诞音乐下,让人感觉非常惬意。这次北京之行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北京的食肆装修得都比较讲究,似乎比广州更甚,而且价格又不贵,几十块钱就吃得饱死人。
说到味道,北京风味肯定不及广州,但不管怎么说,随意总比抗拒的好,况且我要求不高,有点绿色蔬菜,或者有点鱼、豆腐等健康食品就可以了,如果有点白粥送咸菜就更正。经过考察,这些东西还比较多见。广州的菜心到了北京,好象叫了别的名字,品种也好象有点改变。最常见的鱼是水煮鱼,几乎每顿都有,热辣辣的油水下,鱼片很滑很嫩。有些店家还别出心裁,把水煮鱼变成了“沸腾鱼”,实际上,也就是一样的东西。
北京的吃,唯一缺乏的就是广州的老火靓汤。我现在还没发现做汤特别出色的店,可能只好等自己去做了。
北京的穿:
可能是先入为主吧,我买衣服肯定不会在北京买,因为从穿衣风格上我比较喜欢广州和上海的。加上这次正值隆冬,街上的行人都穿得臃臃肿肿的,完全没有线条,令我非常失望。但让我庆幸的是我还是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购物天堂——东方广场,这是原来的老同事向我推荐的。去后果然流连忘返,因为那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店家也是极时尚之至,上海、广东等名牌流行店随处可见,让我不知自己究竟身在何处。在那里我一口气呆了五个小时,排除那种不想在下班高峰期离开的主观原因,东方广场确是休闲玩乐的好去处。
北京的住:
去之前就知道北京的出租房不好找,一是贵,二是少,让我头疼死了。因为在广州,大家还是比较注重住的条件的。你想想,平时工作本来就很累,如果回家后还住得不舒服的话,那就太辛苦自己了。我没去过别的北京人家参观过,但估计居住水平会参差不齐。北京市区的高层住宅区比较多,听说现在时兴在郊外买别墅。现在很多人买了车,自然可以住到郊外去,空气好,住得也舒服。
北京的冷:
我没在北方呆过,所以还没有机会领略到零下十几度的冷。这次在北京也就才零下六度吧,以我在上海零下一、二度的经验,穿上两条裤子,两件毛衣,外套一件大衣,圈上厚厚的围巾就直奔北京。在机场里,不觉得有多冷,但一走出自动门,一股刺激的寒冷就扑面而来,让我不得不又缩回到门里去。走在街上,身上都给裹住了,唯一留在外面的是一张脸。冷,让人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2004年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