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桑的洛口古镇----易俗河镇
前几天,又重游了湘潭的易俗河老镇。
易俗河镇又叫洛口镇。据说是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到过这里,在洛口古镇里住宿了一晚,后来当地百姓便叫“一宿河”。人们结合这一故事,再取移风易俗之意,便成就了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地名----易俗河。洛口古镇因位于洛水(今称涓水)与湘江交汇处而得名,蜿蜒曲折的s型洛水,将古镇南北两岸隔开,使洛口形成南临洛水,北临湘江的半岛,俯瞰洛口,此地宛若一条天然“太极鱼”。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至南宋年间,湘潭县治设于洛口,这也使此地成为了当时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旧时米市中心和木材的重要集散地。依仗港口之力,驿道之便,“富甲全省”,“所缴赋税倍于列县”,使该地街市三重店铺4500间,成为当时全国四大米市、四大药都之一。古镇原有“三街、六巷、九码头”。晚清著名文学家王恺运先生称其为“天下第一壮县”。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湘潭县治在金霞山畔兴建以后,这条“太极鱼”就沉息了。站在大堤上,操纵着无人机,不免有些感慨:
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易俗河”。记得过“苦日子”的时候,跟着父亲去易俗河买菜。坐船从铁牛埠码头过河,就到了易俗河镇。上坡就有当地农民挑着菜卖。主要也是一些白菜、萝卜等大路菜,偶尔有卖鸡蛋的,一下就会被工厂去的人买光。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易俗河是个富庶之地。
六十年代末期,学校也停课闹革命,我们每天无事就到湘江边游泳。那时的铁牛埠一带有一块浅浅的沙滩,和边经常停着一些帆船在沙滩上修补白帆,岸边停靠着的木排也给我们下水提供了便利。记得第一次横渡湘江就是在这里下水。短裤口袋里放上一枚5分钱的硬币,以防游过去没有力气时,就用它买票坐轮渡回来。记得那次游过湘江,游到易俗河岸边的木排上,躺着休息晒太阳,觉得不怎么费力,上岸买了一支冰棒吃完又游了回来。
后来下乡了,,家里要帮我做一件衣服,湘潭这边的卡其布都买光了,母亲说易俗河可能有卡其布卖,我们到了易俗河,那里合作社各种布料都有,特别是蓝色的纱卡,只要三寸布票买一尺布,既经济又合算,不到两尺布票就可以做一件上衣。给我的印象易俗河真是块福地。
现在的易俗河老镇已经风光不再。镇口的1号铺面挂着“老街日杂”,却早已停业;合作社那栋老房屋仍旧屹立,墙上的艺术字给人一些遐想与回忆。再走几步就看到了老街,两边都是典型的湘潭老式建筑,一楼是临街店铺,砖混结构,二楼有阳台,木制的栏杆和竹条编制粉上石灰的隔墙,这样的房子能够抵御洪水。两排店铺中间还是由三条麻石条铺就的路,两旁的店铺都有遮阳棚,打开时既可遮阳又可挡雨,典型的江南店铺场面。
在街道边,矗立着一块“洛口古镇”的宣传牌,只有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古镇的开发、利用和设想,看到古镇的前景与规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