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域行记(二):莫高!莫高!

(2010-07-04 05:43:26)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余秋雨

飞天

王圆彔

道士塔

藏经洞

斯坦因

西域

甘肃

旅游

分类: 且行且记

尽管之前做足了心里建设,构想了诸如宏伟、庄严、肃穆、神圣等等词汇,但真正进入莫高窟所受到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只能说,面对绵延千年的艺术、生命与力量,有一种情感叫做油然而生,或许,那叫做臣服感。

到敦煌的第一站必定也必须是莫高窟。
西域行记(二):莫高!莫高!
与许多艺术不同,莫高窟所记载传承的文化是一千多年来后后人在后人,后人在前人,前人在前前人基础上不断开凿探索形成的结晶。而这并非局限于加工,而是再创作,甚至由于各朝各代审美的差异,后人直接覆盖了前人的壁画,也就造成了莫高窟的多层壁画。
西域行记(二):莫高!莫高!
每一个洞窟内都是宝藏,真正的艺术非但没有国界,也没有欣赏的壁垒,因为那是对心灵的感化,众生平等,人生而向善,所以无论你是学识渊博,抑或目不识丁,浑然不影响对莫高窟的赞美,差别仅是对其识别力与感知力。

为了保护莫高窟,每天只开放20个左右的洞窟,一位讲解员带着开放洞窟的钥匙带领十几个人参观,大约5到10个洞窟。很“凑巧”,途中和大部队走散了。这给了我一个光明正大的“蹭”的机会。把一个半小时的常规时间延长了一倍。

余秋雨在其《莫高窟》一文中写:“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这真不是一种谦虚。以致于其之后从色彩的变化来谈及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是一种颇为讨巧的写作手法,却其实避免了对莫高窟文化的探讨,这是何其明智。因为完全不可能去描述,更不可能去驾驭。

每一次对细节的尝试描述都将出现遗漏,而每一处遗漏都是明珠,而偏偏细节又是艺术魅力。一个洞窟内可以有426尊飞天形态衣妆手持供品各不相同,可以有一千余种服装款式包括背带裤,可以揣摩出调皮的阿难与沉稳的迦叶,也可以耗30年近2000人合一年一米来塑大佛而不会忽略流水般的衣褶。

西域行记(二):莫高!莫高!
16,17号窟是一定会开放的。这把锁的背后,充满着吾国学术界爱又伤心事。此处即为道士王圆彔所发现的藏经洞,由此也开启了敦煌学。藏经洞的文物如今大多散落在国外,或被王道士半卖半送,或直接被掠夺。那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不在中国”多年来始终在刺痛着国人神经。

西域行记(二):莫高!莫高!
三百六十度,一个周天。自终点开始,在起点结束。万物总会回归。

遥望远方,那是王道士塔,他的弟子们为他而建,记载着他的功德。

西域行记(二):莫高!莫高!
其实,王道士是有功的,只是当时清政府的不作为。如今,道士塔守在莫高窟的门外,注视着往来的游客,也在往来游客或许注视或许忽视中,继续着守望。

他发现藏经洞的场景,应该还历历在目,他应该也在等那么一天——当时发现的经卷字画物归原主的那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