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为何成名山?(图)

标签:
人文游记武夷山石刻评论周碧华文化 |
分类: 散文散章 |
武夷山为何成名山?
去福建武夷山游历,其山之秀,其水之碧,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山青水秀的湖南人来说,已无多大吸引力。
然而,其貌不扬的武夷山,却以厚重的文化积淀让我对她刮目相看,它满山的石刻,让我驻足,让我遥想当年的文人雅士,无飞机,无火车,是怎样慢条斯理地来到这荒远之地,把玩山色,吟风弄月,犹嫌不够,干脆将他们的思想刻于石上,让后人遐想。
石刻的精华在九曲溪两岸,可乘小竹筏沿溪而行,也可沿着山路拾级而上。长满青苔的石壁上,你只要拂开杂树丛草,也许就会发现精美的石刻。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陈朝顾野王首创武夷讲学之风。宋代学者杨时、胡安国和朱熹等都先后在此聚徒讲学,1687年,清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颂赐宋儒朱熹,匾额就悬挂于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据统计,武夷山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这应是较早的环境保护法规了。
同伴们都去登顶,我则寻觅着一方方石刻。岁月可以腐朽为青苔,古人的思想却借不朽的石头表达着。在一处聚集九方石刻的石壁下,我足足呆了一个小时,最早的一方是明朝嘉靖四十三年端午节时,中央的和地方的几个纪委干部在此访汪刘二位高士留下的石刻,随后,一些文人雅士或官吏便在这方石刻后面也留下“足迹”,附庸风雅,密密地挤在一起,似乎比拼才气,也像凑热闹似地,使一壁山崖显得文气十足。
来到“壁立万仞”处,我抬头看那些登顶的游人,他们仿佛已到了天宫,其实这山并不高,完全是因为这石壁如刀削一般,刀削一般也不足奇,出味就在于这石刻的四个大字:壁立万仞。使你突然觉得这山像是天下第一山似的高大雄奇,这便是文字的力量,石头本无生命,但武夷山里藏了这么多的石刻,武夷山便活了。
这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武夷山之所以成其为名山,便是因为这些石刻,充满了灵气、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