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官场腐败的盲区
(2009-11-17 11:02:56)
标签:
人文小说评论人大主任马善记周碧华文化 |
分类: 外界评论 |
揭开官场腐败的盲区
——评周碧华长篇小说《权力·人大主任》
中国新官场小说盛行十多年了,恕我直言,官场小说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披露的官场腐败案例不外乎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于是,读者长期接触这类小说,不免形成审美疲劳。
然而,湖南记者作家周碧华创作的《权力·人大主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虽系官场小说范畴,但他得天独厚的阅历和与众不同的视角,为我们首次披露了官场文化腐败这一盲区,拓宽了官场小说的视野,让我们随着他的笔触,看到了官场鲜为人知的更具隐蔽性的腐败。
近年来,官员们重视文化已成很时髦的事情,谁要是披上文化的外衣,谁就会得到比官职本身更有价值的尊重。小说中,主人公刘国才是一个市级人大主任,他深谙这一道理,在仕途走到人生顶峰之时,文化人或儒官成为他追求的又一人生顶峰。无奈,文化不像修筑一幢建筑,可以在短期内大功告成;文化恰恰是不能像官场一样走捷径的。然而,刘国才别无选择,在一帮小人物的耸恿下,他以蛇替代毛笔,独创所谓“龙书”,取得了官场之外的“巨大成功”,使他虽身在官场,却又比其他官员“儒雅”得多。
刘国才在书法领域的“成功”,没有人会联想到腐败,这与以往任何落马官员迥然不同,反而会在一定时期内赢得百姓的尊重,赢得官员们的羡慕。因为,一切都在“文化”这漂亮的外衣包裹下进行。这部很具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的小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官场腐败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形态——这正是作家周碧华创作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为党中央提出的“将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提供了借鉴,对普通国民认识官场新型腐败提供了一面镜子。
作家的责任是什么?作家是“一个民族的触须”,他必须先于众人认识到且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引领。资深记者周碧华把新闻资源转化为文学资源,无疑是为了完成新闻手段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所具备的可贵品质。细读这部小说,作者没有像其他专业作家一样玩结构,所有的故事与细节,以一种冷幽默的笔调,平静地告诉大家阳光下发生的一切。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一个书法家,或一个画家,从童年起便苦练技艺,那是一种纯粹的且艰难的艺术追求;然而,当某些官员发现文化艺术的闪闪光环后,以权力介入,他们竟能在短时期内“一举成名”,这是权力与艺术的苟合,艺术从此蒙辱!读者读完这部小说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一个官员比真正的画家书法家更容易举办一次书展画展,更能引起媒体的如潮报道?一切都是权力,权力的魔手伸向了文化这块曾经圣洁的净土,谁又能不掩卷沉思?
巴尔札克笔下的守财奴葛朗台,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而周碧华笔下的“刘国才”式的官员,却是权力的占有狂,当权力在官场快要失效时,他们抓住最后的机会,让权力延伸、增值。虽然在表现刘国才的贪腐行为时,仍然避不开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但这部小说与那些纯粹表现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的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那就是揭开了官场腐败的一个盲区:刘国才式的官员如何在文化的外衣下通过权力为自己的人生增值。这部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因而也就非同寻常。
著名作家彭见明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好文章是社会生活的看客,因她的身份不过是文章,她就该安静地拉开距离远远地观察着。她发出的声音也许孱弱,但她往往看得更清楚。周碧华也写当下热门的反腐题材,但他将触角伸进了文化腐败的深层,就艺高一筹。这是安静观察、拉开距离的结果。
感谢周碧华在媒体工作期间“安静地观察”,然后给我们奉献了这部优秀作品。
(作者:马善记
文化评论:
公园是人类最平等的归宿
余秋雨推销美人不如黎锦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