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高考预考传奇评论周碧华 |
分类: 乱弹天下 |
我的高考充满传奇
我家对面就是湖南常德市一中,现在,街道已被交通管制,一辆辆大巴将考生载来,送入考场。看到这一代考生,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的高考,那真是感慨万千。
我参加的是1980年的高考,即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四届。没想到的是,文革十年积累的中学生,前三届并没有吸纳多少,很多大龄考生加入到我们这批考生中来,湖南省当年考生达100多万,而本科只录取一万多人。
为了解决高考考场及监考老师不足等问题,湖南省决定在国家统考前先进行一次预考,刷掉一半人。这样,预考即高考这样一场残酷的战斗摆在我们面前,100万考生先拼这一关。
现在看来很不可思议的是,预考指标也分到了各县市。我当时在津市市第二中学文科重点班就读,而我的户口并不在该市,我是邻县安乡县的一个乡下伢子。根据当年的游戏规则,我必须回到原籍参加预考,以免占去津市市的高考指标。
预考前,班主任通知我回安乡去,我当时都快流泪了,那段时间我六神无主,因为没有电话,我无法与乡下父母取得联系。班主任天天催我,我低着头,忽然觉得我是班上多余的人了,感觉各科老师看我的目光都有些陌生了,因为,他们辛苦地教育我,可我是“安乡的考生”。那时我还小,不谙时事,也不知求情,只知整日愁眉苦脸。眼看离预考只有两天了,班主任发了善心,向学校求情允许我参加津市市的预考。我知道,班主任其实心理很矛盾的,一方面,在预考中,我肯定会为他争光;一方面,预考后我假如考上了大学,却只能算是安乡县的“成果”。
初看这是准考证,其实这是1980年湖南高考预考证,用的上一年的高考准考证,珍贵吧。
一场不亚于高考的预考结束了,我的成绩名列津市市文科考生第二名。按理,以这样的预考成绩在高考中考个全国知名大学是没问题的。可是,麻烦还在后面。
预考后,洞庭湖水系洪水突临,津市市城门已封,城墙上都堆满了装满稻米的麻袋以防洪水。听消息说马上要封航,而我不知所措。还是班主任帮的忙,他找了关系让我搭乘一条货船回了安乡。
回到安乡,又费了好几天功夫,才由叔叔打通关系,临时插班到安乡一中某个文科班参加高考。高考前三天,我在这个班里完全是个陌生人,他们发的各种备考资料我都没有,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做题。那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时光。
高考终于开考了,7月7日,那天恰是我的生日。前一天,我突发高烧,住在叔叔家,我也没吭声,大热天我蒙着被子睡了一下午,汗流得差点虚脱。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我最擅长的语文,考试时一道题却看走了眼,那道题标明“文科生做理科生不做”,我恰恰理解反了,白白丢了我肯定拿得下的12分!那年我的高考成绩超过文科本科重点线11分,假如不丢掉那12分,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
高考后,我一直住在叔叔家,等待填报志愿。发志愿表时,老师叫我们回家去问问家长的意见。我又一时怎么回到乡下去见父母呢,何况他们也不懂。我拿了志愿表,在县城街上瞎逛了半天,然后回到学校乱填一通,当时只想成为城里人,吃上国家粮就行,所以我填的学校全是离湖南很远的省份,如黑龙江呀,新疆呀,云南呀,填的学校也是什么煤矿呀,林业呀等别人看不上的学校和专业。
填完志愿,我终于回到阔别半年的乡下老家,然后闭门不出,就像等待判决一样。8月上旬,录取通知书来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湖南师大),我都不知道师范是干什么的。可是,那年的汛期特别长,村里16岁以上的男劳力都得上大堤抢修子堤,眼看到了上学报名的时候,向大队(现叫村了)干部请假,那时的干部以为还要政审,说要经他们批准后我才能走,吓出我一声冷汗。后来家里杀了一只老母鸡,我才告别我那苦难的乡村……(新浪博客首页/文化博客导读)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