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瞬间” 书写“永恒”
(2008-09-30 21:04:33)
标签:
文化人文诗歌地震永恒瞬间书评雷抒雁评论周碧华 |
分类: 乱弹天下 |
(编前:笔者偶从中国作家网上发现一组名家书评,原来,笔者在地震中写的诗《爱人呀搂紧我》选入《瞬间与永恒》一书,我至今也不知我的那些小诗被转载多少次了,若有发现者,请将此书寄我,我以本人创作的长篇小说签名本相赠)
那一瞬,是最黑暗、最悲恸、最惨烈、最恐怖的一刻。
可是那一瞬,却被随后到来的抗震救灾活动拉长了、扩展了。又有无数感人的瞬间,像暗夜的星群,荟集在天空,闪射出在灾难面前,人类崇高、伟大、顽强、互救等等优秀品质的璀璨光芒。灾难与战胜灾难,悲恸与战胜悲恸,这一些交织着的画面以及在这些画面里融涵着的感情、哲思、美学,又都构成了丰富而稳定的诗意,使其具备了永恒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于使当代人可以读而不厌,时时可以将情感还原到记忆中去,更可以使后来者,即不曾经历这些剧烈场景的人,读来感到新鲜,感到震撼。
我想四川的摄影记者与诗人们出版这十六开本的精美诗画集:《瞬间与永恒——5·12大地震纪实》,用意大概就在于此。
5·12大地震给了诗人们以最大的情感激发和写作依据。灾难的瞬间,使诗歌以它的快捷性与表意性从生活边缘颠进了中心。当然,这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与诗歌的行为,还难以就此认为诗歌中兴的时刻到了。但不管怎么说,在这场抗震救灾中,诗人无愧于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身的责任。《瞬间与永恒》的出版是又一次证明。
这是一本以四川诗人为主的创作集。他们是这场地震的亲历者、目击者,他们更有责任以诗的方式写下他们的歌哭。事实上,在这本诗集之外,我们已经看到如梁平、雨田等诗人写下的大量关于地震的诗,最早传递给了我们震区的情感信息。
这本诗集是诗与摄影的完美契合。摄影作品既为写诗者提供了方便,也出了难题。许多摄影作品是人们过目难忘的优秀作品,准确、及时、艺术地把握了事件的瞬间:废墟、悲苦的人们、救援的英雄、困倦的勇士、无助的废墟里伸出的手……这些画面以极为强烈的冲击力给人们早已留下深刻印象,要配之以诗,或以其来佐证诗意,都向诗人提出了挑战。在这里诗歌需要的不是对事件的回叙、不是对画面的解释或诠释,而是要以诗人独到的目光,发现画面上常人找不到的新鲜视角,挖掘出隐藏于画面里的诗性内涵。
曹东的诗《读画:5月13日晚救援官兵挺进汶川》,并不避讳他在读画,但是他让自己走进静止的画里,感受画里的生活:“画面是静的,读画的人/耳朵却而一再刺伤”。他从战士沉甸甸的背囊里,看到:“土地的悲情”,看到“十三亿人期冀的目光”。
龙郁的《泣血的寻觅》背景摄影是一个母亲呼天抢地、在废墟里挖寻被埋的儿子。诗人在这个“心碎之夜”,面对着“比逝者更不幸的生者”。可他立即便感到自己就是那位母亲,“下面埋的是我正在上课的孩子啊”,他不由自主地发出那位母亲的哭喊:“别阻止我”,“我在瓦砾中翻寻着答案”。这些诗句像从那位母亲的心胸喷射出来的,读着令人心碎。
面对这场灾难,需要诗歌站出来呐喊、歌哭、援救、助威,但是诗歌并非情感最强烈时的直白冲动,好的诗常常需要冷静的思考、反复的回味,需要凝神专注,让思索之火温暖读者,而不是让情感的烈焰,烤灼读者。这样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逼近永恒。
《瞬间与永恒》有许多诗都让人感动,让人难忘。它是诗人们,特别是四川诗人们交给时代的一份合格答卷。我想它创作并出版的永恒意义除了诗歌本身之外,还在于它提醒当代以至后来的诗人们:诗人的命运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以至全人类的,需要打开自己的胸襟,拥抱整个世界。(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频道导读)
附该书目录:
出
主
黄新初/《这里是四川,这里是中国》(序)
梁
张新泉/《地震现场,胡锦涛速写》
赵剑锋/《被风吹暖的夏天》
胡
龚学敏/《生命像一朵绿色的花儿开放》
鄢家发/《山那边是太阳》
孙贻荪/《空中桥梁》
程宝林/《中国人,是我》
杨
曹
流
牛
曾
干海兵/《伸向天堂的手》
晓
李
熊
王志国/《此时,我必须忍住……》
罗国雄/《这双手,为中国擦干了眼泪》
胡应鹏/《爱,高于一切》
马
罗
郑小琼/《好好活着》
瘦西鸿/《废墟上的两盏灯》
曾
李当然/《母亲站在泪水里》
曹
沙
周世通/《绿色·亲人解放军》
吕
彭
刘成东/《这一刻》
肖
杨
印子君/《这些穿着迷彩服的人》
白连春/《把灾民送到安全的地方去》
梁
张寄波/《重逢》
吕文秀/《用大爱托起希望》
姚
鲁
龙
刘
郭
龙绪成/《深山灾民》
李元胜/《这是严峻的时刻》
谭
蓝
聂作平/《废墟上的鸽子》
何小竹/《默哀》
周碧华/《爱人搂紧我》
李自国/《收音机在帐篷里哭泣》
大
西
黄开士/《挺立,迎风飘扬的信念》
丁
黄
黄世海/《废墟上的梦境》
祁
祁
王飞跃/《悲天泣地的呼唤》
黎
曾涵复/《瓦砾上的祭祀》
麦
陆
王雪梅/《早逝的花朵》
王学芯/《叙述承诺》
王子心/《三个士兵和一个老人》
李
李拜天/《我愿意替他们遇难》
孙建军/《血脉奇迹》
晓
蒋雪峰/《生命接力》
雪
杨晓芸/《代女儿书》
野
李龙炳/《回家》
靳晓静/《大地震后的少女》
晓
林和生/《映秀》
张新泉/《救灾途中,几个小憩的士兵》
羊
马
萧
雨
李
况
段怀颖/《特殊的姿势》
王国平/《在废墟前等待》
陆
干天全/《小姑娘,留下那支笔》
凸
方志英/《五月,纸上的疼痛》
石
莫卧儿/《这一刻》
冰
白鹤林/《五月·亡灵书》
张选虹/《哀悼日
文化评论:
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