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瞬间”    书写“永恒”

(2008-09-30 21:04:33)
标签:

文化

人文

诗歌

地震

永恒

瞬间

书评

雷抒雁

评论

周碧华

分类: 乱弹天下

                       面对“瞬间”,书写“永恒” 
                            □雷抒雁
 

编前:笔者偶从中国作家网上发现一组名家书评,原来,笔者在地震中写的诗《爱人呀搂紧我》选入《瞬间与永恒》一书,我至今也不知我的那些小诗被转载多少次了,若有发现者,请将此书寄我,我以本人创作的长篇小说签名本相赠)


  那一瞬,是最黑暗、最悲恸、最惨烈、最恐怖的一刻。 
  可是那一瞬,却被随后到来的抗震救灾活动拉长了、扩展了。又有无数感人的瞬间,像暗夜的星群,荟集在天空,闪射出在灾难面前,人类崇高、伟大、顽强、互救等等优秀品质的璀璨光芒。灾难与战胜灾难,悲恸与战胜悲恸,这一些交织着的画面以及在这些画面里融涵着的感情、哲思、美学,又都构成了丰富而稳定的诗意,使其具备了永恒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于使当代人可以读而不厌,时时可以将情感还原到记忆中去,更可以使后来者,即不曾经历这些剧烈场景的人,读来感到新鲜,感到震撼。 
  我想四川的摄影记者与诗人们出版这十六开本的精美诗画集:《瞬间与永恒——5·12大地震纪实》,用意大概就在于此。 
  5·12大地震给了诗人们以最大的情感激发和写作依据。灾难的瞬间,使诗歌以它的快捷性与表意性从生活边缘颠进了中心。当然,这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与诗歌的行为,还难以就此认为诗歌中兴的时刻到了。但不管怎么说,在这场抗震救灾中,诗人无愧于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身的责任。《瞬间与永恒》的出版是又一次证明。 
  这是一本以四川诗人为主的创作集。他们是这场地震的亲历者、目击者,他们更有责任以诗的方式写下他们的歌哭。事实上,在这本诗集之外,我们已经看到如梁平、雨田等诗人写下的大量关于地震的诗,最早传递给了我们震区的情感信息。 
  这本诗集是诗与摄影的完美契合。摄影作品既为写诗者提供了方便,也出了难题。许多摄影作品是人们过目难忘的优秀作品,准确、及时、艺术地把握了事件的瞬间:废墟、悲苦的人们、救援的英雄、困倦的勇士、无助的废墟里伸出的手……这些画面以极为强烈的冲击力给人们早已留下深刻印象,要配之以诗,或以其来佐证诗意,都向诗人提出了挑战。在这里诗歌需要的不是对事件的回叙、不是对画面的解释或诠释,而是要以诗人独到的目光,发现画面上常人找不到的新鲜视角,挖掘出隐藏于画面里的诗性内涵。 
  曹东的诗《读画:5月13日晚救援官兵挺进汶川》,并不避讳他在读画,但是他让自己走进静止的画里,感受画里的生活:“画面是静的,读画的人/耳朵却而一再刺伤”。他从战士沉甸甸的背囊里,看到:“土地的悲情”,看到“十三亿人期冀的目光”。 
  龙郁的《泣血的寻觅》背景摄影是一个母亲呼天抢地、在废墟里挖寻被埋的儿子。诗人在这个“心碎之夜”,面对着“比逝者更不幸的生者”。可他立即便感到自己就是那位母亲,“下面埋的是我正在上课的孩子啊”,他不由自主地发出那位母亲的哭喊:“别阻止我”,“我在瓦砾中翻寻着答案”。这些诗句像从那位母亲的心胸喷射出来的,读着令人心碎。 
  
周碧华的《爱人搂紧我》,整首诗都是以丈夫背着已经死去的妻子,不断叮嘱妻子“搂紧我”来发展那一幅人所共知的画面。反复出现的“搂紧我”、“别松开”,是生者对死者无望地絮语,强烈表现出人们在突然到来的灾难面前的无奈。这一切构成了对生死不离的爱情的颂扬,一咏三叹,让人心潮难平。 
  面对这场灾难,需要诗歌站出来呐喊、歌哭、援救、助威,但是诗歌并非情感最强烈时的直白冲动,好的诗常常需要冷静的思考、反复的回味,需要凝神专注,让思索之火温暖读者,而不是让情感的烈焰,烤灼读者。这样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逼近永恒。 
  靳晓静的两首诗《大地震后的少女》《再生》,正是这种凝神之作。作者从一位幸存少女想到灾难并不能使“人类之纱”断绝。少女将成为母亲,“大地亦将生育/从破碎、到再度丰饶”。小诗一共六句,却充满哲思,如两块岩石击打出火种,点燃我们对人类发展的自信和希望。《再生》的画面展示了两只紧紧相牵的手。一只是生者、是救助者的手,干净、充满了生命的力与美;一只是死者,是经过一番挣扎、充满泥污的、无可奈何的手。诗人惊异:“一辈子也没看见过/手与手这样相握/如今看见了/便是一辈子的感动”。诗句很朴素,没有华丽的渲染,也没有枝蔓的事件叙述,更没有概念的大声呼叫,而是以一种深深被打动之后心灵声音的流露感染读者。 
  《瞬间与永恒》有许多诗都让人感动,让人难忘。它是诗人们,特别是四川诗人们交给时代的一份合格答卷。我想它创作并出版的永恒意义除了诗歌本身之外,还在于它提醒当代以至后来的诗人们:诗人的命运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以至全人类的,需要打开自己的胸襟,拥抱整个世界。(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频道导读

 
 作者简介:   雷抒雁,诗人。历任工人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主任。1993年调诗刊社任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诗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云雀》、《春神》、《绿色的交响乐》、《跨世纪的桥》、《掌上的心》、《时间在惊醒》、《雷抒雁抒情诗百首》、《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等15本。散文:《悬肠草》、《丝织的灵魂》、《秋魂》等。诗歌《小草在歌唱》获1979年至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父母之河》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历史,不会忘记》获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 

附该书目录:

 

出  品  四川省作家协会

        四川出版集团

主  编  朱丹枫  梁 

 

 

黄新初/《这里是四川,这里是中国》(序)

梁  平  周世通/《前线的握手》

张新泉/《地震现场,胡锦涛速写》

赵剑锋/《被风吹暖的夏天》

胡  马/《大地哀歌·微风吹过五月的下午》

龚学敏/《生命像一朵绿色的花儿开放》

鄢家发/《山那边是太阳》

孙贻荪/《空中桥梁》

程宝林/《中国人,是我》

杨  然/《北川手势》

曹  琨/《废墟上,一盏不灭的灯》

流  岛/《大爱无言》

牛  放/《母亲,你们并不相识》

曾  鸣/《集结》

干海兵/《伸向天堂的手》

晓  融/《挺住,就有希望》

李  琼/《别走得太远了》

熊  焱/《我们是如此愧疚》

王志国/《此时,我必须忍住……》

罗国雄/《这双手,为中国擦干了眼泪》

胡应鹏/《爱,高于一切》

马  飚/《把生命,举过头顶》

罗  铖/《废墟》

郑小琼/《好好活着》

瘦西鸿/《废墟上的两盏灯》

曾  蒙/《静下来,静下来……》

李当然/《母亲站在泪水里》

曹  东/《读画:5月13日晚救援官兵挺进汶川》

沙  马/《传递·爱》

周世通/《绿色·亲人解放军》

吕  历/《地震中的碎片》

彭  毅/《别怕,孩子》

刘成东/《这一刻》

肖  昕/《劫难中一个孩子的梦》

杨  通/《我多想借给你一双腿》

印子君/《这些穿着迷彩服的人》

白连春/《把灾民送到安全的地方去》

梁  平/《废墟上的敬礼》

张寄波/《重逢》

吕文秀/《用大爱托起希望》

姚  非/《脊背》

鲁  川/《总理的话》

龙  郁/《泣血的寻觅》

刘  滨/《铁流·战鹰及其他》

郭  毅/《废墟上的睡眠》

龙绪成/《深山灾民》

李元胜/《这是严峻的时刻》

谭  楷/《寻人启事》

蓝  平/《别哭,我的宝贝》

聂作平/《废墟上的鸽子》

何小竹/《默哀》

周碧华/《爱人搂紧我》

李自国/《收音机在帐篷里哭泣》

大  曾/《手牵手》

西  村/《跳吧,我鹰击长空的兄弟》

黄开士/《挺立,迎风飘扬的信念》

丁  鸣/《漂向天空的河灯》

黄  浩/《废墟上的接力》

黄世海/《废墟上的梦境》

祁  人/《天上的宝石》

祁  浪/《志愿者》

王飞跃/《悲天泣地的呼唤》

黎  威/《寻找生命》

曾涵复/《瓦砾上的祭祀》

麦  迪/《中国,加油!》

陆  子/《同胞,走好!》

王雪梅/《早逝的花朵》

王学芯/《叙述承诺》

王子心/《三个士兵和一个老人》

李  斌/《震级八点零,烈度十一》

李拜天/《我愿意替他们遇难》

孙建军/《血脉奇迹》

晓  音/《今生和来世》

蒋雪峰/《生命接力》

雪  峰/《降落与死神赛跑》

杨晓芸/《代女儿书》

野  川/《呐喊》

李龙炳/《回家》

靳晓静/《大地震后的少女》

晓  静/《再生》

林和生/《映秀》

张新泉/《救灾途中,几个小憩的士兵》

羊  子/《医疗救援队》

马  嘶/《爱情的祖国,别为我哭泣》

萧  融/《孩子们,慢点走》

雨  田/《致5.12地震北川羌族同胞》

李  杰/《献给》

况  璃/《生命永恒的迹象》

段怀颖/《特殊的姿势》

王国平/《在废墟前等待》

陆  强/《堰塞湖畔的红旗》

干天全/《小姑娘,留下那支笔》

凸  凹/《众志筑起这座坚城》

方志英/《五月,纸上的疼痛》

石  鸣/《一位母亲的诗篇》

莫卧儿/《这一刻》

冰  竹/《救护车从窗下经过》

白鹤林/《五月·亡灵书》

张选虹/《哀悼日


  

文化评论:

张丽华为何要意淫余秋雨?(图)

叶延滨:诗人应教会国民什么(图)

余秋雨从商的若干猜想(图)

宋朝人为何说官不如妓?(图)

我为何替孔子担忧?(图)

史上第一个说荤段子的官是谁(图)

史上三大“忽悠”大师是谁?(图)

母亲偷情让叔本华成为哲学家?(图)

谁为三八节差点丢命?

敢与皇帝争妓的作家(图)

明朝时小姐的绣楼是什么样(图)

成语“水性杨花”消亡的社会意义

全国人民曾集体学说脏话

民国的文人是如何风流的(图)

 

诗歌作品 

浮萍

在秋天可以做什么(图)

一只误入平原的虎

江南大雪

情诗·覆盖

诗·我是一只南方的狼

柳叶湖印象(组诗)

逝去的雪

梅花

面对大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