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应该为心理健康做贡献

(2023-10-08 14:22:14)
标签:

佛教

心理健康

吴剑

分类: 心理卫生、阳光心理

佛教应该为心理健康做贡献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23108

前一段时间,我去福州市拜访朋友,朋友聊天后说,有没有机会研究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当然知道我的宗教研究功夫不深,需要进一步学习,但是,宗教,特别是佛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明确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关于宗教的专门文章,本人更不是推动宗教活动的人,目前还是无神论者)

我过去看过一篇心理学论文,说宗教信徒的心理焦虑水平比一般人低,这些说明宗教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当然,这里的宗教肯定不是邪教(邪教不是宗教,是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组织),也不是宗教极端主义者(如原教旨主义),全世界主要的宗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道教等,基本教义还是与人为善的。当然,佛教也是与人为善的,不过中国佛教,已经经过完全中国化的宗教,与印度的佛教有很大不同。可以说,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谓儒释道,佛教,佛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人格一部分。

过去,中国人犯罪了,可以去寺庙出家,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促进其心理健康,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现在也是这样,一些青年男女,因为失恋等重大心理创伤,一气之下成了出家人,其实也是寻找一种精神解脱,如《红楼梦》的著名演员,陈晓旭。我过去20年前,在北京市参加一次国家心理卫生大会,台湾的一些佛教团体,在寺庙治疗精神分裂症,这些病人到北京市进行音乐演出,非常成功,而且他们是不吃药的,通过红丝带互相带动。我南平市顺昌县有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吃药无数,甚至还进行了大脑手术治疗,我也治疗很久,总是有残留症状,结果还是通过佛经(他说是《大悲咒》),症状基本上消失。我前几天去了三寺云深,10年前也去过一次,发现一个南纺厂的男青年,因为神经症在寺庙住了好几年。继续想起来,日本的森田疗法,开始是在寺庙做的,效果当然很好,其实,森田疗法的治疗理念,就有很多佛教思想,如“烦恼即解脱”,这些话类似佛教禅宗。其实,我在过去的神经症的心理治疗中,也曾经给合适的患者,探讨宗教治疗的问题,有一个领导干部得了神经症,他是共产党员,他说经过我的指导,他开始信佛教,效果不错,我告诉他,共产党员不能信佛教,当然学习佛学是可以的,他点点头,效果也是很好,至少有了精神寄托。过去,我作为国家第一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师,在北京市接受培训,老师说,在西方基督教的不少牧师,大部分就是心理咨询师,起到独特性作用。总结起来,宗教(主要是佛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具体的,明确的。

最近读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其中有一段很长文字描述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影响力。全球性宗教复兴最明显、最突出也是最强有力的原因,恰恰是那些被认为会引起宗教消亡的东西,20世纪后半叶席卷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进程。认同和权力体系长期存在的根源瓦解了。正如拉吉斯·德布里所说,宗教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人民的鸦片,而是弱者的维生素”。

原书一大段文字,我使用中国人习惯的语言总结:全球化的宗教复兴,是因为全球的社会,经济,文化巨变导致的,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网络化,导致传统文化解体,人们在寻找新的意义,价值认同。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完成了西方200年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这样的压缩版,必然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脱节。必然导致人们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需求强烈,重新界定自我,重新建立认同。核心是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是宗教给人们答案(虽然国家价值观,心理卫生事业,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过,我们又发现,产生于中国的农业文明时代的儒教(家),佛教,其内容也不完全适应这个时代人们的宗教心理需求。加上,中国佛教部分走上了商业化的错误道路,在人们心理日渐式微。而基督教经过西方现代化的洗礼,具有吸引力。这里就提出,要么佛教进行现代化改造,要么就是基督教进行中国化改造。这里类似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改造,是成功的。

实际上佛教是具有伟大智慧的思想哲学,中国的儒释道,儒家解决入世,道家解决出世,佛教解决生死。佛教是解决人生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核心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佛陀作为王子,锦衣玉食,酒池肉林,此时此刻他的烦恼就是思考心理,精神,灵魂的大事情,是人类的终极烦恼。人的苦恼来自灵魂,人的解脱来自灵魂。他作为人类先哲,进行了漫长痛苦的求解追求道路,并且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核心就是慈悲,慈为与乐,悲为拔苦。就是智慧,梵语“般若”,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佛陀的觉悟历程,与当代中国人何等相似,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满足,我们的精神,灵魂世界却出现了严重脱节,问题,没有实现均衡,和谐的发展,具体表现有婚姻解体,心理抑郁,精神迷茫,心理障碍迅速上升,人们很快乐,不幸福。如何解决,方法很多,佛陀给了人们一个智慧探讨。我个人认为,我们目前遇到的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生迷茫导致了。就是说,物质满足,下一步目标是什么?烦恼促进人类思考,思考证明生命存在。

当然,佛教还是需要改革,要不然不能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甚至在宗教的竞争力上,处在下风。我想中国佛教是伟大的,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做出新贡献,至少在心理健康上。佛教中国化也是道路漫长,从鸠摩罗什到玄奘,是第一次大规模译经,是佛教中国化(文字表达);然后六祖慧能的顿悟渐悟的分道扬镳,是佛教大众化(超越方式),心中有佛就是佛。现在是佛教现代化问题,是新时代对佛教的新要求,寺庙上市,和尚开车,是表面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思想,精神。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就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既要对中国佛教有精深认知,又对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有效回应,是满足中国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文化产品。当然,还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应该为心理健康做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