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致残事件导致的应激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20年2月17日
2006年,我国残疾人调查显示,中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人口的6%,其中75%的残疾人的缺陷是出生后获得,就是获得性残疾。比先天残疾人,获得性残疾人面临从健康人到残疾人的天然转变,存在更多的心理症状,心理问题不利于获得性残疾人进行正常的残后康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由于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出现的心理创伤导致的一系列精神障碍,主要包括闯入,回避,认知情绪负性改变,高唤醒等。致残事件造成个体身体部分器官功能的衰弱或者缺失,使个体从健全人变为残疾人,造成个人,社会,职业功能的瓦解,对个体来说是重大创伤性事件。在残疾后的生活中,个体无法回避残疾状态,并且长期重复受到残疾状态的影响。因此获得性残疾人可能出现PTSD。
对地震幸存者,癌症病人,车祸事故经历者,女性,中老年人,低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个体特征,可能是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罹患PTSD的危险性因素。D型人格因素忧伤型人格,这样个体经常体验到忧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并且社会交往中压抑自己的情感表达,D型人格个体在经历应激事件后更容易出现PTSD,在残疾等级,残疾类型,与残疾人精神障碍有关。
工具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5,分闯入,回避,认知情绪负性改变,高唤醒。d型人格量表,ds,包括消极情感,社交抑制。
结果显示,13%的获得性残疾人PTSD为阳性,在残疾后6-15年,PTSD阳性最高,各种研究显示,有的是创伤事件以后,PTSD阳性越来越低,有的是越来越高,研究显示,获得性残疾人PTSD在在多年后持续增长,可能与获得性残疾人的应激源有关,致残事件区别于其他应激源,一是因为个体难以回避应激源对当下生活造成的影响,残疾状态容易成为创伤记忆的线索导致个体反复闯入性体验创伤;二是这应激源的影响是长期的,重复的,比单一应激事件更容易让个体产生PTSD。所以,对获得性残疾人的心理干预应该长期进行,着力帮助获得性残疾人接受自身状态正视,接纳致残事件,帮助他们成长。
自评经济状况不良比较困难的残疾人在创伤后应激症状水平比较高,残疾人因为身体状况,能力原因,具有比较高的失业率,经济状况不良的面临比较大的生活压力却无能为力,心理控制感比较低,可能保持比较高的压力状态,不利于创伤后心理康复。教育水平高的残疾人表现低的症状水平,可能是有更能够发现创伤的正面意义并且积极应对。
人格特征能够预测患者产生的PTSD,D型人格的消极情感能够预测PTSD,可能是因为消极情感反应高的个体对负性刺激更加敏感,更可能反复思考与负性事件有关的想法,对残疾事件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容易出现PTSD。比较疾病致残,意外事故致残的PTSD风险更高,虽然罹患疾病和经历意外事故对残疾人的身体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差不多,并且都对患者的生活状况产生严重威胁,使个体产生极大恐惧,对心理造成创伤,但是导致PTSD的不同的,可能与不同致残原因残疾人经历的创伤暴露不同,大多数疾病致残的残疾原因,是罹患青光眼,脊髓灰质炎,骨关节病,脑血管疾病。经历的创伤暴露大多数为疾病的诊断,有毒副作用的治疗,外貌改变。意外事故致残,大多数是因为车祸,工伤致残。经历的创伤暴露,包括自身受伤,亲友同事受伤甚至死亡,所以比疾病致残,意外事故致残的获得性残疾人经历更严重的创伤暴露,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