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情绪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20年2月11日
大学生素质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密切,大学时期是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就业,社会适应的压力,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这些情绪影响大学生的主观生存质量,带来很多问题,影响他们成功。我国从1979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估计2050年,我国独生子女达到3亿,研究证明,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比非独生子女的更严重,更容易出现悲观情绪。
工具使用心理状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结果显示,大学生焦虑状态26%,抑郁状态22%,心理问题比较多。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比非独生子女更严重,可能与独生子女的性格有关,独生子女的精神质得分高,倔强性强,适应环境能力比较差。具有内省内向,敏感性格的性格特征,森田质性格的独生子女女大学生比例高,具有森田质性格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生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心理,可能是随着年级增长,学生表现出来的压力增加,抑郁心理问题可能性增加。父母教育方式与独生子女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和交流劝说的教育方式比较,经常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是焦虑抑郁心理的危险因素,父亲惩罚严厉水平高,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水平低,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就高,父母采取正向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心理感受好于负向的教育方式。
参加活动积极性和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对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有关,积极参加活动的大学生,焦虑抑郁风险更低,人际关系融洽的大学生,焦虑抑郁风险更小。积极参加活动,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可以及时倾诉并且排解不良情绪,更好融入集体,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绪。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越糟糕,抑郁的可能性越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人际关系融洽,有利于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