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成人依恋与养育行为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20年1月19日
依恋理论的原型假设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在婴儿与父母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不仅影响个体后期的人际关系,也影响成年以后的养育行为。相对成人依恋为不安全型的母亲,安全型的母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表现出更多高质量的看护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婴儿依恋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了婴儿的探索行为,看护者对于婴儿需求的及时满足(母亲的敏感性)及对其探索新环境的支持(母亲的鼓励自主)相当重要。敏感性高的母亲养育的孩子多为安全型依恋,当母亲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的时候,母亲鼓励自主行为对孩子的许多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工具使用,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问卷aaes,包括理想化,元认知监控,记忆缺失,漠视贬损,极端经历,心理极端,反转,愤怒,恐惧缺失。形成安全型,过度投入型,淡漠型,未解决型。母亲行为q分类,母亲对孩子信号的关注与回应,干涉与控制。母亲鼓励自主行为,鼓励儿童开始自我导向的活动,鼓励儿童持续独立的自我导向活动,鼓励或者允许儿童自己做出决定。
结果显示,依恋表征不仅影响个体后期的人际关系,也影响成年以后的养育行为。母亲成人依恋的过度投入,未解决维度,得分高的母亲,敏感性就高。传统的成人依恋测量,使用的把个体分类成安全型依恋,淡漠型依恋。淡漠型母亲更少表现敏感性。新方法分类,母亲安全自主维度高的母亲,敏感性高,过度投入和未解决型维度得分高,鼓励自主性行为差。
个体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征在儿童与看护者的关系中建立起来,并且成年以后影响他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内部工作模式是个体婴儿期依恋经历与后期的感觉和行为的连贯性的主要来源。不重视童年早期养育关系的母亲或者幼年有分离经历的母亲,常常表现出对孩子需求不够敏感。研究明确了养育者的不同依恋状态所表现出的不同看护优势及缺陷,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养育者制定有效的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如果对母亲的成人依恋状态的干预,提高母亲的敏感性及鼓励自主的行为,有效提高母亲的看护质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