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9年8月10日
目前有
3 亿多人罹患抑郁症MDD ,从 2005 年 到 2015 年 增 加 了18% 以上,且抑郁症是目前 15 ~ 29
岁人群的第二大死 亡 原 因。抑郁症治疗常用药物或心理治疗,但复发率高: 超过 40% 的患者治疗无效或仅有部分效果,不到 1 /3
的患者经治疗后能恢复;首次抑郁症发作治疗恢复后,2 年复发率达 54%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治疗方法选择多凭经验判断,缺乏科学依据: 适合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却只接受了心理治疗;
适合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却只服用了药物。药物和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总体效果相当。但二者作用的靶症状、适应证、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等差异较大,药物治疗起效快、效力大,心理治疗在功能康复、效果持久性和复发预防方面的作用更好。患者特征会对治疗产生影响,不同特征的患者适合不同的治疗方法。有某些特征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心理治疗好,而另一些特征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效果比药物更优。能够回答患者在两种治疗方法中的相对效果,回答
“什么类型的患者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好”的患者特征,即为疗效的调节变量。找到基于患者特征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疗效的调节变量,对于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尤其是药物与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另外,有的具有调节效应的患者特征评估快速、简便,易获得,成本效益高。
文献中比较的心理治疗方法共 8 种: 认知治疗CT ,CBT,行为激活治疗BA ,认知行为团 体
治 疗 CBT-G ,正念认知治疗MBCT) ,认 知 行 为 分 析 系 统 治 疗CBASP ,人际治疗 IPT ,支 持 - 表
达 治 疗 SET) 。
调节变量。社会人口环境因素,发现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智商均不能调节药物与
CT 的疗效。在 IPT 与药物的比较研究中,也发现年龄、性 别、受教育程度无调节效应。关于种族与性别的调节效应,黑人男性采用 SET
的疗效比药物好。还发现,生活事件多、已婚/同居、失业的抑郁症患者采用 CT 的效果比药物好。发 现,治 疗 中 心
也是调节变量之一,在心理治疗行业发展较好、治疗师专业能力更高的治疗中心,即便在严重症状的患者中,CT 的治疗效果与药物相当; 但在治疗师专业能力较低的治疗中心,CT
在严重症状患者中的疗效不如药物。研究发现,既往药物治疗次数多的患者,采用 CT
的效果较药物好。慢性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有早年创伤经历的慢性患者在 CBASP中的反应率比药物治疗中好 ( 12 周)
。
症状严重性
IPT 与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发现,轻度抑郁症状的患者采用 IPT 的效果更好,而中 -
重度抑郁症状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优。功能受损程度、发作次数—即低功能受损、首次抑郁发作者采用 IPT 的效果更好; 而中 -
重度功能受损、第二次抑郁发作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好,抑郁发作持续时间和共病躯体疾病状况不影响治疗结果。发现在症状严重的患者中,CBT
与药物治疗的效果在第 6 个月时相当,但因心理治疗的效果维持较好、药物治疗的效果在此后开始消退,故第 12 个月时 CBT
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症状更严重的患者在 BA 中的治疗效力及复发预防效果比药物治疗更好。
偏好 4
项实证研究发现,是否接受偏好治疗不能调节药物与心理治疗 ( IPT; CT; CBT; MBCT) 的效果。另有 2
项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心理治疗偏好 ( SET; BA)
才有调节作用,接受偏好的心理治疗的患者在心理治疗中的疗效比药物好,而药物治疗偏好无调节效应。但也有 3 项实证研究 发 现, 药 物
治 疗 偏 好、 心 理 治 疗 偏 好( CBASP; BA /CT; CBT-G) 均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3
项关于偏好强度的实证研究均发现,偏好强度对药物与心理治疗 ( IPT; CBT; MBCT )的结果无调节效应。最新研究发现,偏好(
药物或 CBT 偏好) 及其强度会影响患者的脱落率,接受偏好治疗的患者,不论偏好程度如何,其治疗完成率均显著高于未接受偏好治疗的患者;
但偏好及强度不影响症状缓解率。
症状亚型对抑郁发作伴非典型型特征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在 CT
与药物治疗中的反应率和症状改善程度相当,该亚型不能调节 CT
与药物的治疗效果。发现,抑郁症的亚型———非典型型和伴忧郁特征型无调节效应 ( CT) 。
发现伴忧郁特征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心理治疗 ( CBT) 的效果好。
人格特质和人格障碍采用大五人格量表测查患者的人格特质,发现高神经质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
CBT 好,其他人格维度无调节效应。但大五人格特质对 CT
与药物的调节效应,未得到重复。发现归因方式、完美主义/赞许需求、自尊和绝望感均不能调节药物与 CT
的效果。共病人格障碍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急性期反应率 ( 16 周) 远高于 CT,但两种治疗在12
个月的维持期的效果相当。
共病情绪障碍和情绪反应,发现,被试共病焦虑情绪和
I 轴情绪 障 碍 均不能调节药物与 CT的疗效。则发现患者焦虑情绪得分低者,采用药物治疗的缓解速度较 IPT
快,而得分高者在两种治疗中的疗效相当。发现共病焦虑障碍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 IPT 更 好。
生物学因素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的特征及治疗师
-
患者关系,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故仅从患者特征出发,对疗效的调节变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难免重复性不高。研究结论冲突的另一原因在于,研究中使用的治疗方法不一样。现有研究比较的心理治疗方法多达
8
种,疗程也有差异。同时,同一调节变量的定义也有差别。如,症状严重性,在有的研究中指自评抑郁症状,有的指功能损伤程度,有的指综合症状。测评工具也有差别。如偏好变量,有的用一个条目直接询问偏好,有的用多条目的量表进行测评。
调节变量,社会人口环境因素中,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智商分别在仅有的 2 项或 1
项研究中被证实无调节效应。基本人口学资料不具有调节效应。可 见,基本人口学变量可能不具有调节药物与心理治疗疗效的作用。而 1 项或 2
项研究证实具有如下社会环境特征的患者: 生活事件多、已婚/同居、失
业、有早年创伤经历、就诊于治疗师水平高的治疗中心、既往药物治疗次数多者,采用心理治疗的效果可能比药物好。具有前
4
种特征的患者,心理社会因素所起的致病作用也许较生物因素更大,故采用心理治疗对症治疗,效果似乎会更好。既往系统评价也发现,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已婚的抑郁症患者都较未婚者预后更好,原因在于已婚者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也可能是已婚患者心理治疗效果更优的重要原因。
抑郁症状更严重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 CBT
好。提示随着心理治疗师专业能力的提高,症状严重程度可能不再有调节效应。但既往研究多排除共病精神病性问题、自杀、成瘾等极端的患者,故上述结论不能推广到这些患者中。
既往系统评价也发现,与接受非偏好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偏好治疗的患者有更高的满意度和临床效果,脱落率更。提示偏好匹配似乎对疗效有调节效应。现有的
2 项研究中,1 项研究表明伴忧郁特征亚型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 CBT 的效果好;
忧郁特征者表现出奖赏敏感性降低、错误监控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心率变异性降低等神经生物学的改变],故有必要对该亚型的调节作用予以进一步研究。现有的
2 项研究中,1 项发现高神经质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 CBT
好。原因可能在于,神经质反映高负性情感的遗传倾向。高神经质者情绪失调过度,拥有的心理资源有限,不能满足 CBT
中认知调整的需要。而药物可绕过认知因素,直接作用于导致情绪失调的神经系统。同时,共病人格障碍或焦虑症者,短期内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效果更好,但长期疗效与心理治疗相当。原因可能在于,共病患者病情复杂、受损严重,药物比心理治疗更容易、更快起效;
且共病患者在短期内可能不具备心理治疗所需的心理资源,故心理治疗的效果较差。
综上,在个体化治疗的背景下,抑郁症患者药物与心理治疗疗效调节变量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研究数量不足、质量偏低。未来研究需统一调节变量的定义,提升统计质量,为患者药物与心理治疗选择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