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病不能太“舒服”

(2019-07-05 12:31:10)
标签:

生病

社会责任

弗洛伊德

继发性获益

杂谈

分类: 医院管理、发表文章

治病不能太“舒服”

《家庭医生报》2019年6月17日8版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师吴剑

2019年7月5日

      生病本来是一件让人痛苦、烦恼的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很“享受”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我们的人类文化,病人在接受治疗以外,还能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社会责任,甚至获得比平时更好的照顾。比如孩子可以暂时不上学,有好吃的,好玩的,这些其实都是奖励行为,无意识间就强化了孩子生病的行为。那么孩子可能就经常生病,疾病不容易好,这样就有理由不用上学,享受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继发性获益理论,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生病得到好处,那么潜意识就强化了他的生病行为。这在心理障碍患者中比较明显,尤其心身疾病中很常见。就是说,在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治疗起作用越大,各种心理因素就越明显。当免除的社会责任,得到的关心照顾,产生的快乐,超过了疾病本身的痛苦,生病就有了更多理由。何况,一些躯体化问题,本身就是通过躯体形式来表达一种情绪,获得一些利益。这时候,生病不仅是医疗问题,而是关心问题,社会问题。

     所以,有时治病不能太舒服,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明白治病是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生活,重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生病当成逃避现实,贪图享乐的机遇。

    (福建  心理咨询师  吴剑)

 治病不能太“舒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