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虐待与孤独感
(2019-06-04 15:56:01)
标签:
心理健康孤独感心理虐待 |
心理虐待与孤独感
心理咨询师
2019年6月4日
虐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心理虐待作为儿童虐待的核心部分,因其行为目的的无意识性,行为后果的内隐性,行为影响的延迟性,没有得到重视。美国儿童虐待协会的定义:看护者不断向儿童传递负性信息的行为方式,让儿童感觉自己是无价值的,有缺陷的,不被爱的,危险的,多余的,无用的,或只有在满足别人需要时才是有用的。
孤独感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时,所产生的一种伴随悲伤和空虚等消极的情绪反应的主观体验。学龄前儿童就已经可以使用语言准确命名这种感受。心理虐待与忽视能够明显正向预测孤独感。童年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孤独感,并且预测成年期6种精神疾病。
自我隐瞒是个体把一些认为是负面的,或者痛苦的个人信息主动向别人隐藏起来的心理倾向。自我隐瞒的一种形式,可隐匿污名是一种可以隐藏,不容易被别人发现,但是会带来社会贬损效应的污名身份。为了避免受到排斥,获得他人认可,具有可隐匿污名特质的个体常常选择隐藏自己的污名身份,以正常人的身份和他人进行交往,达到自我隐瞒的目的。根据自我隐瞒的压抑理论,个体主动地压抑消极的心理体验或者创伤性经历,短期的抑制可以暂时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长期的抑制会成为压力源,随着压力源的积累,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就逐渐产生。在成年人报告童年期虐待时,常常会遗忘部分或者全部虐待经历,个体对虐待经历的隐瞒和他们忘记童年期受虐经历有关。童年期恐吓明显正向预测自我隐瞒。个体能够把创伤性经历,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适当的方式表露,可以降低不良健康结果的发生的可能性。
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可以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孤独感。隐藏污名身份,给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带来很多麻烦,个体会因为害怕暴露身份而占用更多心理资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导致身心疲惫,而不容易与人交往,产生孤独感。青少年隐藏秘密会导致孤独,逐渐增加的孤独感反作用于他们,进而更不愿意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秘密,女性同性恋研究,由于多年隐藏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比异性恋感受更多的孤独感。
工具使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包括恐吓,忽视,贬损,干涉,纵容。自我隐瞒量表,中学生孤独感量表,包括纯孤独感,社交能力知觉,同伴地位评价,社交需要未满足感。
结果显示,高中生心理虐待发生率51%,有时候受到心理虐待是40%,经常是10%,一直是1%,从未受到虐待的高中生没有,说明心理虐待在我国儿童广泛存在,除贬损,干涉,心理虐待其他方法有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心理虐待的危险因素,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如棍棒底下出孝子。
心理虐待,自我隐瞒,孤独感明显正相关。随着心理虐待的程度严重性,更容易出现各种内化,外化的问题。如情绪,认知问题。心理虐待能够明显正向预测自我隐瞒,验证了自我隐瞒的压抑理论,个体为了暂时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主动,有意识压抑消极的心理体验或创伤性经历,保持良好自我形象。孤独感是个体经常在社会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因不被接纳而体验到沮丧等消极的感受,是情感与认知综合体。心理虐待儿童由于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理解,情感需要被忽视,导致孤独感高发生率。
结果显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明显,心理虐待可以直接作用产生孤独感,也可以通过自我隐瞒间接影响孤独感。心理虐待是导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心理虐待部分通过自我隐瞒产生孤独感。受虐待个体认为这些创伤性经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隐藏的方式压抑在心理,使个体自我封闭,产生孤独感体验。自我隐瞒的效应在心理虐待对孤独感的影响占32%。这些说明,有助于父母意识到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降低心理虐待发生率,通过对遭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消极认知方式的干预,矫正行为和情绪问题,通过降低高中生自我隐瞒的程度,让他们则视自我,悦纳自我,并且交往朋友,从中体验到自信和归属感,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