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罪

标签:
服刑人员社区认知行为疗法矫正 |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
认知行为疗法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罪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9年3月15日
社区矫正是把越轨者置于社会环境中,借助日常生活中社会支持网络和控制系统对矫正对象实现观念和行为方面的转变,以促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和家庭的非监禁刑罚方式。降低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既是刑罚执行的底线要求,也是检验社区矫正效果的第一标准。2016年全国新接受社区服刑人员48万人,现有70万人,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在0.2%,与刑满释放人员8%的再犯罪率比较很低。涉罪人员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动态发展过程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可以改变其反社会的性格趋向,从而引导回归社会。无论从保护或者预防角度,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都是有现实意义。单纯的恢复性司法理念偏重对社会关系的外在修复而忽视了社区服刑人员犯罪心理的内在审视,心理矫正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明确规范,导致项目单一,形式虚化,实效性差。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总和。Dobson确定认知行为疗法的3个假设,1、认知过程和内容是可以理解的,是可知的;2、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协调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3、适应不良的认知可以被改变得更加合理和现实,缓解症状,增强功能。认知行为疗法模式对于降低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有效果。比正式机构,社区环境开展效果更好。
在中国,法律通过行为来判断是否存在犯罪活动,而犯罪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外化体现。教育刑罚理论认为犯罪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是心理障碍,人格扭曲,价值把摧毁的后果,主张刑罚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施加心理影响改造犯罪人,而不是对犯罪人实行报应。CBT主张认知改变行为,1、团体心理治疗模式有一定效果,团体心理治疗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咨询技术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观察,学习,体验的互动,协助成员宣泄情绪,接纳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的过程,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容易巩固的特点,在促进疏导,支持,团体认同感方面有效果。对社区服刑人员有中长期稳定性。2、长期持续的CBT对再犯罪降低效果明显,如12个月。3、针对先期接受过监禁矫正的管制,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类型罪犯,缓刑犯,都是有效果。
在循证矫正领域,遵循最佳实践,重点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犯因性需求,构建精准矫正机制,而干预技术是实现精准矫正的关键突破。CBT可以作为心理矫正项目的首要方法,在社区环境中心理治疗,使社区负责人也学会自我强化,自我指导,自我排练,自我控制,重塑认知,改变动态因素,降低再犯罪的可能性。需要建立心理矫正定期回访机制。
司法社会工作者,进行研究,通过系统评价思考中国社区矫正中心理矫正状况,进行心理矫正改革,建立证据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