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与自杀

标签:
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心理健康 |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
性取向与自杀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9年2月27日
性取向是指个体对异性或者同性在情感或者性上的某种倾向,主要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同性恋,双性恋是少数人,大约是2-10%,今天,虽然公众对性少数人群包容性越来越多,人们也表示可以接纳性少数者,但是人们的实际态度不乐观,大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内隐与外显的差异,人们在内隐态度上更加保守与不接受,性少数人群承受更多偏见,歧视,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杀等不良状况。关注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性取向稳定还是变化,是桥西区认同发展的主要内容,本质论和社会建构论是比较早的性取向认同发展理论。本质论认为性取向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是恒常不变的。社会建构论认为,性取向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有一定流动性,就是性取向是可以变化的,这些已经得到证明。大学生处在性取向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发生性取向的变化。性少数人群相对异性恋,自杀风险比较高。
工具使用,性取向调查,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不确定。自杀行为问卷,sbqr,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
结果显示,性少数人群是7.7%,同性恋是1.2%,双性恋是2.7%,性取向不确定是3.8%,美国性少数者2-10%,同性恋1.5%,双性恋1.6%,大学生三年级表现更多同性恋,双性恋,不确定。可能是随着眼界开拓,个体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勇于承认自己的性取向;大学校园独特环境和周围朋友的影响,可能激发个体对同性的喜好。女性性少数比男性多,全世界范围内,男性同性恋多于女性同性恋,可能是生物遗传原因。
异性恋有比较高的稳定性,原因是因为异性恋的人群基数大,另一方面性少数者承担压力可能促使性取向的改变。另外,异性恋,同性恋,能够获得更多相同性取向团体的支持,双性恋获得支持比较少。在校园性少数人群得到支持普遍比较少。男性异性恋稳定比女性异性恋,女性同性恋,双性恋性取向的稳定性高于男性。整体是女性有更多性少数者,但是更加不稳定。这些有文化,年龄的差异。异性恋转变成为性少数者的现象,发生在女性 ,可能与社会普遍认同的男女交往模式有关。在中国,女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往往视为正常并且普遍存在,男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如牵手,拥抱,可能被指指点点,社会规范的制约可能使部分同性恋,双性恋男性回归正常。
性少数者由于遭受更多歧视,可能处在压力,敌对环境,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性取向发生变化有比较高的自杀风险,可能是与认知,心理健康有关。性取向认同作为认知的一部分,发生改变引起认知不一致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心理健康在亚健康状态。性取向稳定者更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性取向的改变可能造成原来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的流失,使个体产生心理问题。不是所有的性取向稳定与变化,都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同力度,性少数稳定,异性恋稳定,在自杀风险有差异,性少数有比较高的自杀风险。虽然性取向的变化可能是有一个压力过程,但是这种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前后性取向的状态。如性取向一直不确定有比较高的自杀风险,说明认知不一致可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取向转变成为性少数可能使个体更加暴露压力中,性取向转变成为异性恋,减少了过去的边缘化身份压力,新身份带来额外的异性特权,平衡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回归正常是性取向变化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