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体心理治疗研究

标签:
团体心理治疗动力学伦理学 |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
中国团体心理治疗研究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8年12月20日
团体心理治疗,也是集体治疗,小组治疗。是一种相对个体心理治疗性价比更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法。开始与20世纪初,我国在1959年开展,李崇培对神经衰弱的干预。真正意义的,现代团体心理治疗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导入。
团体心理治疗研究蓬勃发展,但是没有严格区别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咨询。有重叠,有区别。团体心理治疗聚焦在通过团体成员和领导者之间互动来缓解疾病症状,团体心理治疗服务于普遍人群的发展性问题。最大差异是临床诊断的运用,服务人群的不同,团体心理治疗的对象是达到临床诊断的患者。
研究类型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效果研究,过程研究,效果过程研究。
干预方法,理论流派,包括流派种类,整合,折衷。整合是两个或者更多理论结合形成一种相容的干预方法,折衷是方法运用的原理来源于不同理论系统。效果包括显著效果,部分显著效果,比较其他疗法的效果。
团体心理治疗的临床诊断,比较局限24种,集中在焦虑,抑郁,占54%,强迫症,躯体化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网瘾,应激障碍比较关注28%,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物质依赖,情感障碍,品行障碍,分离性障碍,自杀,精神发育迟滞,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比较少10%。
流派中,认知行为取向关于比较多,整合42%,折衷58%。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取向,艺术治疗,人本主义取向,积极心理学,后现代取向,正念疗法,行为疗法,家庭取向,箱庭疗法, 森田疗法。
30%效果显著,70%,效果部分显著,团体心理治疗平均8次。
研究的快速发展与问题并存,团体心理治疗,在2001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进入专业化发展的时期,但是问题不少,研究数量不足,研究诊断种类局限,只占dsm5临床诊断总数157种的15%,抑郁,焦虑受到关注比较多。制约我国团体心理治疗临床实践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理论和实证支持,被试难以获得,专业人员不足,诊断困难,理论和知识缺乏。实证研究丰富,理论研究缺乏,效果研究很多,过程和过程效果研究不足。实证研究是当前心理治疗理论效果确定的主要方式,这些保障治疗方案有效性的有利的。理论研究是学科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应该引领实证研究。我国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研究1%,理论严重落后。重视本土化,探索适合中国人心理行为的团体干预模式是未来我国团体心理治疗的趋势。理论研究是主要推手。国际团体心理治疗在早期1940-1970年,重视关注治疗效果,以后转向关注效果因子,再以后更关注团体刚才效果。我国目前阶段,绝大多数关注效果研究,过程及过程效果研究落后。还是定量研究占主导,特别适用于探索治疗的过程的定性研究很少。按照深化的规律,逐渐增加过程和过程效果研究,说明团体心理治疗的有效因子,作用机制是未来趋势。
方案有效,专业化不足,干预方案效果明显,但是可推广性比较差。100%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方法效果明显,很少有推广价值,是因为缺少干预方案的描述降低了可操作性,更重要是方案缺少理论整合,零碎,复杂,可重复性低。干预理论取向以认知行为疗法多,37%,但是大量文献没有说明,或者难以分辨理论取向,可能是一方面融合了动力学,认知,行为,家庭理论,导致理论难以区别,所以折衷主义多,另外可能是设计的缺乏理论知识。关于次数平均是9次,12次的大多数,说明是短期团体心理治疗为主。这个次数是不是合理,虽然按照国外经验,大部分健康保险公司可以报销心理治疗次数是8次,但是研究发现,50%进入治疗的患者在13-18次治疗会谈后才能显示临床意义的变化,说明我们需要加强统计显著与临床意义显著的区别,效果与剂量的研究需要深入。团体领导者的致力需要团体心理治疗专业化提高。领导者的受训,能力,经验,对团体效果影响明显。32%说明了领导者背景及资历,说明大多数比较简单,如心理学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明确说明团体心理治疗的培训经历的只有6%,说明我国团体心理治疗人才不足,需要加强培训。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需要提高,研究对象大学生占大多数,样本量过低,说明大学生是被试是普遍性。也说明高校研究者良好的理论基础及被试可获得性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位置,而团体心理治疗的性质,尤其是临床研究决定了医院和精神病医院门诊或者住院患者是主要的对象。实验,统计学方法是团体心理治疗研究水平的指标,实验法和综合法使用比较多。实验法是以实施实验控制,有利于客观,针对性的探索团体心理治疗效果和过程。统计方法使用差异性检验使用频率高,仅使用t检验研究就是39%,使用因素分析,多元回归,路径分析的统计3%,研究关注前后效果比较88%,缺少对多个变量关系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的研究质量也是问题,研究设计,是否追踪,效果评估是重要标准。我国团体心理治疗使用RCT的53%,临床心理学研究在随机对照试验的实践中得出层次化的证据和多重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性综述(元分析)是付诸临床实践的两大实证支柱。付诸临床实践是团体心理治疗的研究最终目的,一方面需要增加规范性,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对前者的系统性的综述而明确的结论。追踪研究已经成为治疗效果的标准设置,我国只是22%,3个月以上的只是6%,缺乏对团体心理治疗长期效果的探讨,是团体方案的有效性,可推广度的局限性因素。团体心理治疗的伦理问题需要重视,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人类福祉,伦理学是考虑在保护研究参与者不受伤害。客观诚实的记录,制表呈现,分析与被告结果,是科学研究的支柱。有明确伦理审查的2%,模糊伦理说明35%,知情,同意,自愿,沟通,保密,协议。没有说明伦理的62%,43%的研究可能有伦理学问题,说明我国团体心理治疗研究伦理概念和知识缺乏,伦理意识不强,伦理审查,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伦理研究的严谨,客观呈现研究发现,更重要是研究中无伤害,是必须的。